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文采很好,为什么终生没有当官?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8-3 07:49: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文采很好,为什么终生没有当官?                                    

            

        2020-08-02 22:41                    

  近日重温马浚伟、钟嘉欣、陈法拉等人主演的电视连续剧《蒲松龄传》,深入了解蒲松龄的一生。
许多人不理解,蒲松龄写出了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顶峰代表作品《聊斋志异》,还创作了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作,总字数达到了200万字,堪称著作等身,可为什么终其一生都没有当到官员呢?

蒲松龄离官场最近的一次,是于1630年8月应邀给江苏宝应知县孙蕙做幕僚,即俗称的师爷。1年后,蒲松龄就辞掉幕僚的职位,返回老家。在清朝,幕僚是官场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职位,左宗棠、李鸿章等名臣都是从幕僚起家,但严格地算来,幕僚并不属于官员序列,没有品级,没有国家发放的俸禄(薪酬由聘请他的官员私人发放),只是官场里的“临时工”。
此外,蒲松龄大多数时间是在有钱人家坐馆,当私塾老师。
蒲松龄之所以没有当到官员,主要原因是没有考取举人。

在清朝时期,对于蒲松龄这样没钱、没背景的汉人来说,当官的唯一途径是通过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童子试,通过童子试的读书人,拥有秀才的功名。第二层次是乡试,通过乡试的读书人,拥有举人的功名。第三个层次是会试,通过会试的读书人,拥有贡士的功名。第四个层次是殿试,通过殿试的读书人,拥有进士的功名,其中第一名被称为状元,第二名被称为榜眼,第三名被称为探花。因为殿试是全额录取,一般不会淘汰考生,因此通过了会试,基本上就能够获得进士功名。

在这4个层次的科举考试路,乡试的作用最大。读书人在通过乡试之前,身份为普通民众;而在通过乡试,取得举人功名后,立即就跻身士大夫阶层,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一道乡试,将广大读书人泾渭分明地分割开来。
蒲松龄参加科举考试之初,颇为顺利。1658年,18岁的蒲松龄参加童子试,在县试、府试、道试(院试)三道关口均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轰动一时,得到了山东学政施闰章的赏识,拜于他的门下。

可在那以后,蒲松龄参加了10次乡试(蒲松龄年表中记载为8次),都名落孙山,与举人功名擦肩而过。
既然考不上举人,蒲松龄就不具备做官的资格,因此就没有人敢任命他为官员。
蒲松龄作为地方上的文化名人,在当地名声很大,也结交了不少官员朋友。官至刑部尚书的王士祯,官至邢部右侍郎的喻成龙,淄川知县张嵋,江苏宝应知县孙蕙都与他关系颇好。蒲松龄的亲戚高珩曾做过刑部左侍郎,还为蒲松龄《聊斋志异》写序。可是,这些官员朋友无法将蒲松龄提拔为官员。

除了参加科举考试外,蒲松龄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当官呢?
有,那就是花钱买官,说文雅一点就是“捐纳”。
花钱买官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屡有发生,只有清朝将它公开化和制度化了。清朝甚至在户部设立了一个机构——捐纳房,专门来处理买官卖官的相关事宜。雍正时期的名臣李卫,就是通过花钱买官,进入官场,后来官至兵部尚书、直隶总督等。

可是,花钱买官这种路径是为有钱人准备的。在清朝中期,一名知县的价格在数千两银子上下,知府的价格就更高了。像蒲松龄这样的耕种人家,一辈子都凑不齐这么大一笔钱。
蒲松龄家里虽然不算穷人,但也不是大富之家,家里有20亩田地,也仅仅勉强维系一家人的生活开支。蒲松龄给人当私塾老师,薪酬也不会很高,一本《聊斋志异》也没有给他带来多少收益。蒲松龄想积攒一笔钱来买官,是绝无可能的事情。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3 01:11 , Processed in 0.00807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