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轼不愧为天才,12岁妙改鹭鸶诗,只改3个字,意境立即得到升华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12:37: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苏轼不愧为天才,12岁妙改鹭鸶诗,只改3个字,意境立即得到升华                                    

            

        2020-08-05 21:41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这是清朝大臣张鹏翮对“三苏”的评价,这“三苏”正是父亲苏洵、哥哥苏轼、弟弟苏辙这一家三口,他们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三。
苏轼、苏辙兄弟俩如此高的成就和父亲苏洵从小教育离不开关系。虽然苏洵发奋较晚,但是十分刻苦努力。从苏洵为苏轼和苏辙的起名也可以看出,他对两人的厚重的希望。比如苏轼名字中的“轼”原意为车厢前面给人靠椅的横木,虽然用处不大,但不可或缺,表示希望他虽然默默无闻但为他人做出贡献,不可替代

苏轼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在诗、词、书、画都有极高的成就,其现存诗就达2700余首,清新豪健,极具特色。但我们今天要看的一首诗,并非苏轼的传世之作,而是苏轼年幼时改编老师的诗,他仅仅改了三个字,便使得老师的整首诗意境瞬间提升
在苏东坡十二岁那年,苏洵把苏轼和苏辙两兄弟送往寿昌书院,其授课先生是眉山久负盛名的刘巨,字微之,他学富五车,博学多才

在学堂的读书生活是十分有趣的,平时会一同玩游戏,其乐融融。当时学生们喜欢玩一种文字游戏,即几个人坐在一起,取一个题目后,轮流做一两句诗,串起来变成完整的诗。
有一天,窗外倾盆大雨,苏轼两兄弟和另外两个同学在屋内欣赏此景,便提议开始吟诗作对。前面两人说道:“庭松偃仰如醉,夏雨凄凉似秋”,轮到苏轼,他说道:“有客高吟拥鼻”,后不到10岁的苏辙接道:“无人共吃馒头”,顿时引发哄堂大笑。

一天,先生刘微之写了一首诗,名为《鹭鸶》:
鹭鸟窥遥浪,寒风掠岸沙。 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 讲的是羽毛如白雪般洁白的白鹭正在水边捉鱼吃,捕鱼的人突然过来了,白鹭受惊飞起,落下的羽毛正如被风吹得一片片向一边倾斜的雪花。

先生对学生们说,如果有不同想法可以提出来。苏轼仔细揣摩先生这首诗的含义,想着江岸边的一大片芦苇,如果白鹭被惊吓应该是会落到芦苇丛里藏起来的,正如《诗经》所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于是,他站起来对先生提议,诗中最后两句应改为“渔人忽惊起,雪片落蒹葭”“蒹葭”即芦苇,“落蒹葭”表示白鹭落到了芦苇中,符合白鹭实际的反应。这区区的三个字,把整首诗的意境升华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于是,经过修改后这首诗变为:
  鹭鸟窥遥浪,寒风掠岸沙。
  渔人忽惊起,雪片落蒹葭。
先生听后大为赞赏,也惊叹于苏轼小小年纪已有如此独到的见解,直言:“吾,非若师也!”即没有资格做你的老师了。可见苏轼从小便天资聪颖,在诗词上颇具天赋,同时也喜欢思考,这也是后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宋史·苏轼传》、《东坡事类》、陆游《老学庵笔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3 04:00 , Processed in 0.00874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