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彪曾对两个下属非常佩服,他们分别是谁?有什么特殊本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8-30 14:01: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林彪曾对两个下属非常佩服,他们分别是谁?有什么特殊本领?                                                         2020-08-29 14:41                    
                          

林彪曾统兵100万,一生胜仗无数,谱写了一个底层逆袭、叱咤战场的军人传奇。这一切,完全得益于平时不断深入的思考,和孜孜不倦的学习。

他性格内向,总是沉默寡言,对军事的学习也不像别人那样显山露水,而是在心里默默思考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他也很少表露对别人的看法,虽然一直埋头扎在军事里,但几乎从没开口称赞某人“仗打得好”,更谈不上佩服某人。

但是,有两人除外,他们都令林彪在众人面前 直接把赞许、佩服的心情表露了出来。

这两人都曾是林彪的下属。

他们其中一人就是粟裕。

粟裕是湖南怀化人,和林彪一样,也是底层逆袭的典型。南昌起义时担任警卫班长,井冈山会师时只是连指导员。但到解放战争时,已经是第三野战军副司令,直接负责华东战场的军事指挥。

华东是敌人的统治核心,自然是敌人要执意强占和重点防守的地区,所以调集了大量的重兵集团,光5大主力中有3个在华东,另外还有大量美械装备的精锐部队。

面对云集于四周的敌人重兵,粟裕指挥三野部队纵横驰骋、游刃有余,很快就扭转了战局,并把敌人的精锐部队一个接一个的歼灭。

粟裕的巨大战果引起了众人的重视,尤其是林彪,特别交待身边人员:粟裕打了胜仗,要马上把战报送上来,以供详细研究。

打胜仗的解放军将领非常多,但能让林彪潜心研究指挥艺术的,只有粟裕一人。这从侧面反映了粟裕的指挥艺术非常高明,同时,也是林彪虚心的表现。

林彪虽然性格内向,但并不是偏执、清高之人。虚心学习是他的一大优点,否则,他就不可能由南昌起义时最基层的连长,跃升为统兵100万的一方统帅。

除了潜心研究粟裕的战略、战术外,林彪对另一位开国大将也非常重视。

他就是林彪的湖北老乡徐海东。

徐海东是湖北大悟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打仗以凶猛著称,经常赤膊冲锋,被称为“徐老虎”。

徐海东虽然在战场上勇猛无比,但并不是那种只知道一味蛮干的武夫。相反,他指挥战争的艺术非常高明,连敌人都由衷的佩服。“西安事变”时,面对国M党中央军的进攻,杨虎城主动把自己的警备旅交给他指挥,还特地赠送一辆高级吉普车,可见威名之大。

能体现徐海东指挥艺术高明的战斗非常多,平型关战斗就是其中之一。

平型关战斗是林彪指挥的,但徐海东提出的一个重要建议,对“尽快消灭日军、减少我军伤亡”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687团和688团都是由徐海东指挥

但688团被山洪阻隔,没参战

当时的日军耀武扬威,丝毫没想过他们是在入侵中国。一面太阳旗打头,然后是三队步兵,100多辆军用汽车,200多辆炮车,最后压阵的是骑着东洋大马的骑兵。

瞅着如此狂妄的日军,最先看到他们的344旅官兵都按捺不住了,就连号兵都着急的对徐海东说“老军长,打吧!”。

徐海东耐心安抚战士们的情绪后,特地向林彪建议“把敌人切成几段,分断吃掉”。

这个建议在今天看来不值一提,但在当时,却很少有人能想到。这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把庞大的敌人分割成多股小敌人,使强敌变成弱敌,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把敌人一股一股消灭。

1950年,当志愿军39军在朝鲜与美军首次交手时,也是用这种战法,先把美军分割包围,然后逐个消灭,最后大败美军。

39军首次大败美军的战法令日本羡慕不已,陆上自卫队特地把这次战斗写入《作战理论入门》,列为自卫队军官必须掌握的军事要素。

39军军长吴信泉

日本曾狂妄的宣称“三个月灭亡中国”,但他们却没想过,中国一个八路军旅长能熟练使用的战术,自己要到20年之后才能领悟。这一方面是日本局促于岛国,目光、战略思想有限。而更重要的是,徐海东的军事指挥艺术,在平型关大战时就已经非常高明。

也难怪,当林彪看了徐海东的建议后,禁不住脱口而出“‘徐老虎’真厉害,比我想的还高明”。

中国军队能打败一切对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无数像林彪、粟裕、徐海东这样的将领,能把握战争实质,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对手,都有打败对手的方法。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8 18:29 , Processed in 0.00743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