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歌是发自内心的声音:他将三农与文学融合,写出纯朴的绿色诗歌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9-6 02:34: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诗歌是发自内心的声音:他将三农与文学融合,写出纯朴的绿色诗歌                                                         2020-09-05 22:54                    
                          原题:《护蕉人的情话——读黄潮龙香蕉诗有感 | 杨钟雄》

其实在读到黄潮龙香蕉诗之前,已经耳闻先生之名,他既是同乡的诗人,也是我的文友。虽同属文联,同爱写诗,但我却忙于俗务,至今尚未与先生谋面。在阅读的过程中,已经决定要写写读后感,却一直拖延至今。只是诗歌就是那么让人放不下,缘分这东西也不在于二人是否谋面,正如今夜,再次于书柜前翻开黄潮龙香蕉诗,不自觉便有了写字的需要。
首先是诗集《绿月亮》的名字十分特别,它在我心底浮现了无数回,如今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喻体了。诚如诗集同名诗歌里写的:“蕉果永远是照亮蕉乡日子的月亮,带着慰藉的光泽”。普普通通,甚至或者在一些年轻人眼里,略显土气的芭蕉园,却因为黄先生的一片热爱乡土之心,一支向往美好之笔,衍生出“绿月亮”这个美丽的意象,于读者心间温暖返照,使人回味无穷。
对当下文坛的现代诗歌,有人认为是百花齐放,遍地诗人,也有人认为是乱七八糟,处处垃圾。然而,有人刻意创新却不伦不类,有人拒绝创新而固步自封,有人制造哑谜却自以为是等等却是不争的现实。尽管风格各异,读者也是萝卜白菜,然而关于美的判断,各人自然是心中有数。
反观黄先生的作品,立意天然,诗意纯朴,诗句简练,正如他说的:“诗歌是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通读整本诗集,作品丝毫未曾受到潮流影响,在摒弃了世俗的小资情调以及无关痛痒的风月吟唱的同时,营造出了一片别具一格的绿色精神农园。黄先生笔下的蕉园不仅反映了家乡农业的发展,也顺理成章与大时代挂钩,完美地将“三农”与文学融合,悄然间书写出一首首动人的绿色诗歌。
好吧,让我们轻轻翻开扉页,走进作者的如梦蕉园。

家乡蕉园中的蕉果、蕉叶,在作者的笔端,可以是青涩的女人,带着情人般的亲密,可以是朴素的孩子,带着乳名般的亲切,可以是等待,可以是相遇,有思想,有爱憎,得益于拟人化的写法,蕉园这个形象瞬间丰满。作者对蕉园的向往与爱,甚至达到了人与蕉合一的境界,正如那句“我不知挂在哪弯蕉茎上,任月光自由地升起”,此时,是我幻化成了蕉,还是蕉幻化成了我,令人遐想,与“庄周梦蝶”有着异曲同工的美妙。
诗集第一辑“向往蕉园”似乎是在向读者轻轻打开蕉园的一扇篱笆门,蕉叶、蕉果,蕉女一一映入眼帘,从品读诗歌的角度看,其中以《蕉叶》最为优秀,其写作技巧与表达效果颇佳。
  一叶青绿
  许是你青春的箴言
  宽阔的音流
  感受季节起源的速度
  春天的气息愈加清瘦
  ……
  蕉叶,竖起卷曲的耳朵
  以一种望月的姿势
  倾听世纪的歌吟
此作的亮点在于“自然”,无论是比喻、拟人的手法,还是题旨的提升及拔高,作品都做到了不露痕迹。从“青绿”到“青春”,从“宽阔的音流”到“无边碧波”,衔接过渡恰如其分,延展合理。蕉园于此处显得格外灵动,于四季变换中,她有了呼吸,有了脉搏,有了血肉,也有了喜怒哀乐。诗歌最末对蕉叶的比喻更是巧妙,如此的“倾听”是一种放大,使得诗意摆脱个人赞美的拘泥,顿时辽阔了起来。
这一缉中,其它的作品诸如《蕉园》一诗的结尾也令人回味——“篱笆的蕉门为谁而设/篱笆的蕉门为我而设”,如此自问自答的意义自然在于强调,在于肯定,此处的“蕉门”,不仅仅是在呼唤进入,更是在呼唤感受,这道门犹如一个怀抱,在等待热爱,在等待丰收。

蕉园当然是有故事的,人间的爱与恨,乐与悲,蕉园同样拥有。万顷蕉园起伏的不仅仅是叶与果,更是泪与汗。诗集第二缉“蕉乡人家”提及了家乡蕉园里的人与事,一连串带着乡土气息的姓名,一个个或笑声或眼泪的故事,叙述着蕉园里的爱情与青春,往事如昨,即使甜中带着苦涩,渴望中带着矜持,却是那么真实而具体。也由此可见,作者于下笔之前,业已深入生活,观察入微。

不得不说,爱情是大多诗人无法回避的主题,爱也因为诗人们的高唱低吟焕发光芒。无论是“曙”,还是“晓”,抑或是“华”,在读者眼里,这些名字又会演化成属于各自心中隐秘的某个形象,大概许多人,都有着那么一位邻家女孩,尚在记忆中亭亭玉立;大概许多人,都有那么一位深爱过的女孩,最终远嫁他乡。然而,你就这么的,与她在回忆中继续关怀彼此。蕉园里的女人,勤劳而美丽,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在露珠里劳动,依然在蕉丛中歌唱,如此代代相传,永不间断。
  春天的蕉园丰满富足
  命中注定
  我要对你反复叙述
  用尽一生的时光
  完成雨水的诺言
上面是节取《无题》的一段诗歌,它的独特在于“叙述”之从容,“命中注定”是热爱的必然,它不是一个草率的借口,而是如此坚定的信念。“反复叙述”的便是作者这源源不断的诗歌,雨水是丰润的,是无私的,更是感恩的,它的诺言是无声的,却又是广大的。
相比《无题》,另一诗作《蕉女》的优秀则在于意象的融合上了:
  美丽的蕉女走过
  我嗅到一股绿色的气味
  施肥护蕉的女人立于田塍
  成一株长势良好的青绿白菜
  没有理由拒绝
  这道丰盛的晚餐
  一个手势就是一个意象
  一个眼神便淹没世界
  在季节的边缘,蕉女丰满的乳房
  挂在弯弯的蕉茎上
  蕉乡的爱情便朴素地开花
蕉女于此处,似乎已经与蕉园,甚至于大自然融为一体,“绿色的气味”是蕉女的,也是蕉园的,更是这一片肥沃土地的,“蕉女丰满的乳房,挂在弯弯的蕉茎上”让人感受到丰收的气息,从悉心栽种的不易转化成为孕育的伟大与美满,直接将蕉女的艰辛与无私彻底呈现。正因为笔法的娴熟运用,作品也显得相当细腻独到。

同在人间,蕉园同样要承受风雨与苦难,同样要面对伤害与死亡,不论是残酷的台风,还是无情的冬雪,都足以折断蕉叶,摧毁蕉果。诗集第三缉“祝福蕉乡”里的作品,更多的是一份赞美,更是一份至真至诚的牵念与挂怀,字里行间显现出来的悲痛与辛酸,足以看出,作者早已将蕉园视为亲人。所幸,蕉园是敢于承担的,是钢筋铁骨的,正如《蕉树,在台风中抽茎》写道:
  蕉园,顽强的蕉园
  化作万顷涛声
  共同洗涤苦难的天空
如此的诗意是一种大境界,作品显现出来的生命力以及信念也是相当强劲的,苦难之后是共同的新生,“万顷涛声”绝对是足以推开灾难的力量,犹如温热的巨掌,依然饱含绿色的情怀。
《蕉树倒下之后》同样朴素,也不乏向上的意念——
  蕉树倒下之后
  我将无从站立
  蕉树倒下之后
  我必须顽强爬起
简单明了的表述,不仅是在吊唁蕉园,不仅是在安慰蕉农,更是对一种悲伤的自我平息。灾难面前,我们不能沉溺于无尽的悲伤,如何重新找到方向,点燃种子才是当务之急。
这一缉作品有一种内在的气韵,黄先生通过诗句提炼出来的蕉园的精神,实际上也是蕉农的精神,以不屈不挠对抗苦难,其中体现出来的生命力与斗志令人感慨,有鼓舞自强之意义

蕉园自然是充满诗意的,她有取不尽的素材,道不尽的诗情,似乎全天下的月光都聚集于此,赋予其无边的宁静与美好。诗集第四缉“诗意蕉园”的笔触则开始趋于空灵,笔调具有一定的古典美,音律美,将更多的诗情画意注入作品词句之中。
其实对于作者的现代诗歌带着古韵之美,我并不奇怪,因为黄先生不仅仅爱写现代诗歌,更爱写古体诗词。这次黄先生寄来的著作除了《绿月亮》,还有一本古体诗词集《橘荫兰韵吟草》,此书创作数量之丰,内容涉及之广,令人赞叹,在此不作赘述。
回到“诗意蕉园”,看《月下蕉乡》:
  高出夜晚的是月亮
  高出月亮的是蕉丛
  弯弯的小径,弯弯的蕉果
  弯弯的蕉女甜甜的谎言
  月亮掇在手臂上
  就会溢出香甜
诗句读来流畅爽口之余,更能感受到其中隐含着美好的情愫,两个“高出”让诗句形成了一种差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蕉丛于作者心中的位置,高于月亮,更高于夜晚。而后提及蕉女,提及香甜,更是对情感的渲染,甜甜的谎言自然是有故事的,但诗句无须去说,我们也无须知道,正如刘欢的歌曲《弯弯的月亮》里那个“阿娇”,我们何必去纠结她的真貌,很多东西本身就是不可言传,却因此更加美妙。
另外,还有《蕉园情话》:
  月样的青青蕉果
  在茎上成熟
  顷刻将蕉园照得透亮
  一只雄性的镰刀
  挂在云层,收割爱情
此作又见作者运用比喻的灵巧,月亮与蕉果,月亮与镰刀,三者之间的衔接转换浑然天成,同时提及爱情,又将“收割”活用,一语双关,如此提升了诗句的含量,也增加了诗意的饱满。

作者之蕉园,既是宁静的,又是澎湃的。宁静是因为她远离世俗红尘,远离闹市喧嚣,可以赐予诗人月光般的纯净涤荡;澎湃的是,诗人并未吝啬赞美,一颗诗心始终在律动,诗句犹如波涛,声声拍打人们的心灵。“绿月亮”是一种赞美,也是一种寄托,更是一种期盼,绿色是盎然的、向上的,更是希望的、未来的。
不自觉间,我已将作者想象成一位谦卑却又敢于抒情的护蕉人,他的每一句诗歌都是殷殷情话,说与青绿的蕉园听,说与羞红的蕉女听,说与伟大的土地听,说与可爱的故乡听……
纵观《绿月亮》的所有作品,足见作者对家乡故土之依恋,对绿色蕉园之情有独钟,总体极富个性风格,于千千万万诗人中,拥有了独特的一抹颜色,令人耳目一新。难以言说,今后是看到芭蕉便会想念作者,还是看到作者不禁想起芭蕉,但不容置疑的是,作者与蕉园,在读者心底难以忘怀。
当然,金无足赤,对作者的蕉园诗歌作品,我有两点发现以及建议,斗胆提出,权当讨论:
  一、建议尽量克服借用的句子。比如《等你,在蕉园》最后一段第一、二句,以及《诗意蕉园》里的倒数第二段第一、二句,明显是来自于歌词,这样显得“创”方面略薄,会削弱作品的分量。所以,若非到了非借用不可的地步,尽量不用。
  二、诗句可多尝试“新”的思考,一般情况下,惯用的表达会让作品趋于“泯然众人”,在开拓想象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同时,诗人应该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语言,可以促进读者更快、更深地领会诗意。
以上仅为一孔之见,仅供先生参考。总而言之,此番对《绿月亮》的阅读,仍然受益匪浅,是一次心灵与思想的洗涤,质朴洒脱的语言对我今后的诗歌创作也有着很大的启示。
榕江水长流,江畔蕉长青。这不仅仅是我对蕉园,更是对作者诗歌创作的祝愿与期待!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5 16:25 , Processed in 0.00856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