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2-6-2
- 最后登录
- 2024-11-28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25182
- 精华
- 0
- 帖子
- 8155
|
平平仄平仄,可以用作楹联的上联吗?看看古人作品就知道了
2020-10-11 01:24
前言 昨天回到了一个经常遇到的问题:格律诗中”平平仄平仄“句式在对联中适用吗?
老街有时征联,偶尔这几个句式:平平仄平仄(锦鲤翻波)、 平平仄仄仄(三仄尾)、中仄仄平仄(半拗体)。总是遇到有人提醒我,上联不符合楹联规则。
其实我也没有看过什么楹联规则,因为我一般只出五言或者七言的对联。作五七言对联是创作五律和七律的一种基础练习。
古人的五、七言名联,也基本按照律诗的规则。这三种句式,古人作五律很常见,作楹联其实也不少。甚至还有很多完全不是律句的五言楹联。
古人都经常使用句式,我们当然也可以用了,何必去看现代人定的什么楹联规则呢?
一、据说历史上第一幅楹联就是:平平仄平仄(锦鲤翻波) 平平仄平仄,是格律诗中最常见的变格,俗称锦鲤翻波。在古人的格律诗中比比皆是,甚至在科举考试的试贴诗中也很常见。
宋朝西昆体代表人物杨亿,在《杨文公谈苑》中讲了一个故事:
辛寅逊仕伪蜀孟昶为学士,王师将致讨之前,岁除,昶令学士作诗两句,写桃符上。寅逊题曰:『新年纳余庆,佳节契长春。』明年蜀亡。 五代蜀国的孟昶,让辛寅逊写在桃符上的这十个字,就是历史上的第一个对联:
新年纳余庆,佳节契长春。 而这个所谓的第一个对联的上联,恰好就是平平仄平仄:
新年纳余庆,平平仄平仄 五代在唐朝的后面,唐朝的格律诗盛行,所以诗人作对联是小儿科的事情。辛寅逊的联,当然不是第一幅对联,但是这副对联似乎是第一个写在桃符上,并且挂了出去。
清代楹联大师梁章钜(1775-1849年)在《楹联丛话》 序言中说:
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而见于载籍者寥寥。 ........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梁章钜说,楹联起自于五代孟昶的桃符,而悬挂在楹柱上的形式,是从宋朝开始的。也就是说,对联并不新奇,新奇的是把对联挂在了柱子上。
二、三仄尾对联 上面说过了,历史上第一幅挂出来的对联,就是锦鲤翻波。唐律诗可以用,孟昶可以挂,为什么后人反而不可以用了呢?
我们再看看古人的三仄尾对联。
南宋诗人洪咨夔(1176年~1236年),是嘉泰二年的进士,洪咨夔字舜俞,号平斋。他曾经自题对联云:
未得之乎一字力;只因而已十年闲。 上联就是三仄尾: 一字力, 仄仄仄。
清朝的时候, 内阁汉票签处( 掌校阅汉文本章,撰缮汉文票签 )有一副楹联。书写者大大的有名,是刘墉(刘罗锅)的爸爸刘统勋 。
可惜道光二年,这里毁于火灾。后来陈荔峰又重新书写,并挂在圆明园直庐,但是圆明园也被烧了。
记录中的此联为:
天下文章莫大处;龙门声价最高时。 可以看出,上联也是三仄尾:莫大处,仄仄仄。
北京贡院明远楼上,曾经有七言对联云:
“夜半文光射北斗;朝来爽气挹西山”。 上联也是三仄尾:射北斗。
三、半拗体对联 在格律诗中,半拗体也是很常见的句式。上联半拗体,下联可救拗也可不救。在楹联中也有不少例子。
1、不救拗
吴越时,龙华寺诗僧契盈题亭柱云:
“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 上联是半拗体,上下联的第五字:一、两,都是仄声,下联没有救拗。
2、救拗
梁章钜给苏州沧浪亭做作七言的集句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欧阳修),近水遥山皆有情(苏舜钦)”等, 上联用欧阳修的名句,是半拗体:清风明月【本】无价,平平中仄仄平仄,下联用苏舜钦的名句救拗:近水遥山【皆】有情,【皆】作平声救【本】。
四、出律的对联 从《楹联丛话》中记录的这些对联来看。可以发现古人对联,远比格律诗宽松。
例如:
君身自是有仙骨;我犹未免为乡人。 上下联虽然都是律句,但是明显失对: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又如:
当官期于物有济;凡事求其心所安。 当官期于物有济,这个上联,完全就不是律句了:平平平平仄仄仄。
清朝常州府署中有竹楼一所,某个太守题联云:
“未知明年在何处;不可一日无此君。” 这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都不是律句: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
还有古人在除夕时,自挂门楹云:
一枪戳出穷鬼去,双钩搭进富神来。 一枪戳出穷鬼去,上联是律诗的大拗句:仄平-仄仄平仄仄,格律诗中的下句应该救拗的,但是这幅对联并没有救拗。
结束语 梁章钜(1775-1849年),字臣林,号退庵,清嘉庆年间进士,官至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
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楹联的著作,这部书中记录了不少名联,本文中引用的对联大多出自本书。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古人对联其实比律诗还要宽松。但是上联仄收,下联平收,是不可逾越的规则,这也是律诗对联中最基本的常识。
结束时,录入老街自己创作的一副长联:青岛浮山嵌名联。
浮云变幻,白衣苍狗,胜迹又遥临,看几回,潮落潮生?待:西辞泰岳,东巡瀛岛,北探蓬莱,南访琅琊;知此地:一方乐土,三面烟涛,竟育成:千古淳风,万家灯火。 山色有无,曲径危峰,闲情更凭吊,数多少,人来人往?忆:秦赚田横,明逐德清,晋归法显,唐迎太白;叹英雄:四海丹心,九州法雨,终留下:半丘荒冢,些子文章。 @老街味道
平仄仄平仄仄平,符合格律吗?七言的孤平救拗唐宋人早就指出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