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5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1"䜭和迎春"当代书画名家共贺新岁:杨必位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05:49: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21"䜭和迎春"当代书画名家共贺新岁:杨必位                                                         2021-01-25 17:19

绘画 一门富有情感记忆的艺术

杨必位

绘画是一种特殊的具有情感记忆功能的艺术表现形式,千百年来,一直以物化方式将变幻莫测的自然形态,人间无尽的欢愉苦楚注入人们的长久记忆中,让人们能穿越时空,去直接触感富有情感记忆的历代艺术珍藏,从赏析中获得隽永的审美体验。时至今日,绘画巳树立起一座座丰碑,成为文化发展的见证,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

《高山秋情寄新景》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是李白《把酒问月》诗中一段含蓄而富有情意的感怀,大有"空里流霜"之感。将今人与古人巧妙地同框于明月中,不但缩短了时空的距离感,也以联想方式隠现出可贵的历史述说、人生画卷,并让人们从静思中细品着娓娓因缘。当月华之美与情感记忆之美交映相融时,也借显出中国绘画亦如月辉,能从历史中触见心灵的光亮,让人畅享在与诗交融的意境中。

从远古记事开始,人们就逐渐学会在感情驱使的灵感萌发中,去创造具有审美特征的可视形象,发掘淋漓尽致的各类艺术表现形式,形成鲜明的民族欣赏习惯,去强化着时代的记忆。也让中国绘画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自然淘汰,逐渐从先秦"错镂雕金"式的金石艺术时代迈向了魏晋以后以绢、纸为代表的"清水芙蓉"时代,其中不仅体现着从外象描摹到心象表达的追忆,而且更以精神寄托、情感抒怀作为绘画的重要内核,去提升着感情的内在品质,从而让绘画迈入了专注人格精神的时代。当我们回顾古代的《洛神赋》《八十七神仙巻》,到《虢国夫人游春图》《韩熙载夜宴图》,再到《清明上河图》《踏歌图》,直至徐渭的狂、八大的疯时,便发现这些珍贵的艺术品中无不经历着从对神的膜拜,到对人生的关怀这一感情转变过程。当工整的重彩与逸笔的水墨表现中融入了无尽的情感笔墨时,图画中的意趣更显随性、丰富,画风也更加优雅轻快,所留下的美好记忆也最为亲切。

翻开历史的画卷,不难发现绘画不但以可视的形式记载着社会的变迁与文化发展的状况,而且也从不同生存方式,文化环境的差别中去发掘出不同的审美价值观。历史上文化发展一直存在着不匀等的阶层差别,造成很多文人画家们的心理不适,为了摆脱桎梏与偏见,常徘徊于朝堂与山野间,为寻得属于自己的审美环境,树立自己的文化的价值取向,在高雅与世俗的碰撞下,逐渐迈入中国特有的注重人格精神表现的文人绘画之中,通过对理想的精神风骨的追求与推崇,形成以文人士风为好的文人画风潮,让综合文化表现成为文人画的一种标志而一直影响至今。但不可否认从典雅的院体宋画成为中国绘画的高峰,到幽淡的文人绘画兴起,绘画却逐渐从孤傲的精神神坛迈向了亲切自然的世俗化,从心灵的自封其贵走向了对多向性情感的包容,并从山野文化中获得了新的觉醒、感情的释放。在接地气的过程中让审美的样式从单一走向了多样化,迈入了平和与优雅,绘画表现也更加自觉地具有了个性特征,进而构成了时代的潮流化。

时至今日,绘画在注入不同社会价值观念后,已迈入自由、自省、自觉的状态,造成画家个人的审美判断更加个性化、人性化。虽然人们的生活习性与文化环境的差异造成审美的触动点不同,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时代审美的大潮流,以及背后从历史传承而来的文化依托却从来没有形成断裂,只是在审美主张上不断地进行着修正,并以大共性方式去引领着人们的思维创造。当细心地回故历史的印迹,以开放的心理去面对现实的文化状态时,便会认识到艺术发展是在适应社会所需,大众所爱之中促成了文化环境的改变,其所达到的积极向上的审美目的及所追求的人格力量都是非常可贵的。当目光面向当代,便清晰看到新中国的建立如东风浩荡,在绘画史上开创了崭新的时代新风,在面向生活、面向大众的方针指导下,涌现出了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潘天寿、傅抱石、石鲁、黄冑等一大批热爱生活、继承传统、勇于探索的艺术大家,在感情立场的转变中,以自己的视角,真挈的感情去塑造着新兴的时代审美,并成功地为后人做出了榜样,也将中国画带到了更加亲民的绘画新时代。一路看过来,在绘画的记忆中,美妙的画卷因时代印记的鲜明而让人难以忘怀。

画家笔下的一点一画不只是简单的摹形取态,借景表意,去满足图式的解说,而是在精神的洞鉴上去传递着文化的意志与力量。在践行过程中也让人们逐渐认识到,当笔痕墨迹中充满着斑斓的情感色彩时,时代的特征便会更加鲜明,人生的感慨便会由衷地得到释放。个人的天性不但能放飞于自然,也能遨游于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并在特定的情绪与感思的凝聚中,去实现着个性审美的趣好追求。南朝何承天以《达性论》回应宗炳的《明佛观》时就总结到“人非天地不生,天地非人不灵。”这种视自然之性与性灵之真为旨要的观点,日后直接影响着中国画表现中可形意转换的笔墨观。当笔墨表现直接融入了精神的力量时,中国绘画也就成为了一种极具通灵达性的艺术,富有生命力的点划之迹承载的感情记忆尤为可贵。

观画者常常会从由外入里的作品赏析中频添感动,去不断对图画进行深度解读,以期通过再发挥去延伸着图画的内蕴,并让个人的心境得以释怀。但这只是观众个人对图画单纯多情的留念与认知,并不能取代作者本人的真实所向。这其中虽然与作者之间在绘画看待上存在着距离感,但是在无意中,却因审美交流的错位或不断扩大而拓展了审美认识的空间,通过作者与观众的文化互动不但增强了作品的魅惑力,也让人们从情感的发散中获得了再创造。

这种能获得精神愉悦的方式早在南朝时期,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就指出“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像”,“万趣融其神思”,“畅神而已”。所提出的“畅神”观清楚地表明审美的目的就在于愉心。当画家以外练与内修的方式去完成审美创造时,心界之禁便会被自然之美所吸引、引导而开悟,即“道法自然”的心为过程也就是心灵感应的正觉过程。也如孔子所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仁与智不在于对外象的巧拙而在内蕴的丰厚,作者与观众也就在对神志的开悟中迈入“畅神”。这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思想,是以“传神”与“气韵生动”去“媚道”,是在“天人合一”的认知上去完成感情的通达。绘画以艺术的手段去记忆着个人的感情导向,并带来不可忽视的审美影响,至始产生共鸣。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1-1-27 05:51:11 |只看该作者

【艺术简历】
杨必位,1945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曾授予的“97中国画坛百杰画家”。曾任重庆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政协重庆巿第九、十届,重庆直辖一届、二届委员,重庆巿文联委员。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庆创作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重庆文史研究馆馆员,重庆华龙网书画联谊会会长。
杨必位曾十二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美术大展,多次参加海内外各级展览,多次获奖。曾与吴冠中等六人在美国西雅图举办中国现代绘画展。多件作品被重要部门收藏。有的作品被四川美术馆、重庆三峡博物馆、江苏美术馆、湖北美术馆、黑龙江美术馆、洛阳美术馆、深圳博物馆、青岛博物馆及日本三重县、山梨县府及日本原首相海部俊树收藏。是一位有影响的,深受社会关注的画家。
他的作品曾被收入《中国美术馆藏品选集》、《现代山水画库》、《重彩山水画作品集萃》、《当代美术教学意象山水范画集》、《当代名家山水画稿》、《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精选》、《新时代中国画作品集》。以及在日本出版的《中国巨匠绘画作品集》、《现代中国美术大展作品集》等数十种大型精装画集。出版有《百杰画家杨必位作品精选集》、《中国西部名家作品选集》、《名画典藏·杨必位中国画作品集》等个人绘画专集。
杨必位曾经配合中国美术家协会,在重庆主持、组织过“徐悲鸿艺术大展”、“张大千画展”及学术研讨会,曾被聘为全国艺术大展艺委员会委员,以及组织中国著名画家慰问职工活动。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21-1-29 12:06:34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25 17:43 , Processed in 0.00974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