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1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辛丑牛年 |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12 18:52: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辛丑牛年 |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021-02-12 01:01                    

                          
元日
王安石 〔宋代〕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商“亚长”牛牺尊(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2001年安阳市殷墟花园庄东地M54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是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尊。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牛尊体态壮硕,通长40厘米,高22.5厘米,重量为7.1公斤,这也是殷墟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器。采用未被驯化的动物形象制作容器,在殷商时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整体呈体态健壮、形象非常逼真的水牛,牛头前伸,嘴微微张开,面额下凹,目字形眼,眼球上凸,两耳外展,头顶有一对向后弯曲扁的菱状大角。牛的背部微微下凹,牛背上有一长方形盖,盖中部有一半环形小钮,盖与器身有子母口相扣合,结合的非常巧妙,牛腹丰肥,腹下有四条壮实粗短的腿,组末端显蹄瓣,足后部有突起的小趾,牛臀部呈弧线状外鼓,臀后部有一下垂的短尾,整件器物的外表碧绿,栩栩如生。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yí)岁除:一年已尽,“一”字用在第四声(去声)字的前面时,“一”变调,读第二声(阳平)。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错银饰青铜牛灯,于1980年在江苏邗江甘泉山出土,高46厘米,长36.4厘米,现存于南京博物院。珍藏在南博的"错银饰青铜牛灯"通高46.2厘米,牛身长36.4厘米。该灯不但设计精美,而且在制作时巧用铜银二种不同材质的色泽,形成颜色的完美搭配。铜牛灯通体光滑,工艺精湛,整体纹饰运用流云纹、三角纹、螺旋纹图案为地,饰以龙、凤、虎、鹿以及各种神禽异兽等图案,线条流畅,飘逸潇洒,是汉代众多青铜灯具中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下部为黄牛,背负筒状灯,穹隆状灯罩,上面焊接一圆管,直通牛首,烟灰由此通入牛腹,牛身、灯座、灯罩三部分可拆卸。整体构思巧妙,且体现了古人一定的"环保"意识。牛体遒劲威猛,尤其是牛尾旋曲而上,独具匠心!通体用银子对称错出各种图案,十分流畅华丽。

此诗作于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千门万户曈曈日”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担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替换成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
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战国·青铜牛虎铜案·李家山古墓群出土·现藏云南省博物馆牛虎铜案,高43厘米、长76厘米、宽36厘米。牛虎铜案实物现存于云南省博物馆,是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牛虎铜案是战国时期铸造的青铜器,是古代祭祀时用于陈放牛羊等献牲物品的礼器。1972年春出土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李家山。牛虎铜案,是云南青铜文化艺术的杰作,也是云南第一国宝。它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墓葬群中墓坑最大,随葬品最多的24号墓。器物主体为一头大牛,站立状,牛角飞翘,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饰一只缩小了比例的猛虎,虎做攀爬状,张口咬住牛尾;大牛腹下中空,横向套饰一只站立状小牛。大牛与小虎用模铸造,一次成型,小牛则另铸再焊接于大牛腹下。作为滇国的一件祭器,牛虎铜案在力学和美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几近完美。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21-2-12 18:54:40 |只看该作者

牛年,看博物馆中的最“牛”文物!

本帖最后由 甲丁 于 2021-2-12 18:55 编辑

牛年,看博物馆中的最“牛”文物!                                                         2021-02-12 15:50                    

    《山海经·海内经》曰:“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牛作为农业丰饶的象征,一直是古代农耕文明最大的财富,也享受着国宝级的待遇。
在中国人眼中,牛勤劳、善良、忠诚、健壮,它是生活的盼头,也是国泰民安的象征。尤其经历了庚子鼠年的多灾多难,对牛年的美好期盼更加强烈。
韩滉五牛图卷

《五牛图》卷,唐,韩滉作,纸本,设色,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本图无作者款印,本幅及尾纸上有赵孟頫、孙弘、项元汴、弘历、金农等十四家题记。
《五牛图》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纸质为麻料,具有唐代纸张的特点。图画五牛,形象不一,姿态各异,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其中一牛完全画成正面,视角独特,显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作者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牛的骨骼转折,筋肉缠裹,笔法老练流畅,线条富有力度和精确的艺术表现力。牛头部与口鼻处的根根细毛,更是笔笔入微。每头牛皆目光炯炯,作者通过对眼神的着力刻画,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极为传神。作品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无背景衬托,造型准确生动,设色清淡古朴,浓淡渲染有别,画面层次丰富,达到了形神兼备之境界。以牛入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题材之一,体现了农业古国以农为本的主导思想。韩滉任职宰相期间,注重农业发展,此图可能含有鼓励农耕的意义。《五牛图》是其作品的传世孤本,也是为数寥寥的几件唐代纸绢绘画真迹之一,因此不论其艺术成就还是历史价值都备受世人关注。
陶牛

陶牛,元,高9.7厘米,长18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牛呈卧式,头右侧,眼凹,向上方斜视,鼻上翘,双唇紧闭,双角短小,身体肥壮。此作品刻画细腻,如眼睛周围的多层皱皮、颈下分布的条状毛均清晰可见。腹部浑圆,后臀部呈弧线形,整体形象生动。
陶黄釉牛

陶黄釉牛,隋,高9.5厘米,长2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此牛表面施黄釉,身体及五官的处理简洁明快,动物的卧姿和憨厚温顺的性格刻划得栩栩如生。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关注世界的目光不仅放在人类自身,还体现在动物身上。牛是中国农耕社会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是古代牺牲中的主要祭品之一,无论是在意识形态方面还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均占有重要地位。随葬明器中牛的大量出现既体现了当时的葬俗,也表明人们对其关注程度的提高。
黄杨木雕卧牛

黄杨木雕卧牛,清,通高8厘米,长12.3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圆雕卧牛,四肢着地,顾盼回首,脊背高耸如瘤,肋骨嶙嶙。一小兽嬉戏于卧牛身畔,亦弯身回首,作亲昵状。二兽动势互相呼应,小兽戏卧牛之尾,牛尾则自然搭于小兽身上,愈显联系之密,构图之巧。作者对卧牛颌下之褶皱及压于腹底的后肢只作简化处理,而对尾鬃则刻划精细。雕刻繁简得宜,匠意高超。更可关注的是,二兽貌相高古,似加入了一些想象成分,非一般田间俗物可比。卧牛凸睛阔口,鼻翼贲张,角弯如月;小兽身健骨清,造型奇特,耐人寻味。
卧牛背后有二嵌孔,依二兽神态及组合关系,原件背上似应还有一小兽。
此作虽是小品,却摇曳多姿,布局精当,刀法娴熟,是传世黄杨木作品中较为突出者。
石湾窑牛式花插

石湾窑牛式花插,清,长19.5厘米,高11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此花插作牛式造型,胎体厚重,造型新颖。花口内饰黄釉,其余处满施深蓝釉,釉层凝厚,深蓝色釉中渗化出葱白色雨点状花斑,牛首及腿又呈现出窑变的效果。其窑变以蓝色为基调,虽仿钧窑,却又大不相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石湾窑因位于广东佛山市石湾镇,产品仿钧窑釉色,故又被称为“广均”。石湾窑以陶塑和建筑陶瓷著称。此件花插将牛雕塑得憨态可掬,釉色以蓝色为基调,变化万千,虽仿钧釉,却又大不相同。为石湾窑的代表作品之一。
陶酱黄釉牛车

陶酱黄釉牛车,隋 ,高41.5厘米,长53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牛四足直立,牛眼突出,嘴前伸,牛角竖立,昂首前行。牛车以酱黄釉为主基调,车顶为卷棚式,前后出檐,轿厢前面用竖线条表示车窗,施以浅黄釉, 车身塑造写实,给人真切之感。底座、车轮、车篷、牛均为单独制成后粘接而成。
魏晋南北朝及隋至初唐,陪葬明器中既有马也有车,前者多是为男性提供的,后者则是为女性准备的。为女性提供的牛车,取其行驶稳健,无颠簸劳顿。此外,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以牛车为清玄高远的标志,乘坐牛车遂为时尚。墓室中牛车的大量出土既是墓主人出行的生活写照,也是社会思潮的具体物化。
寿山石童子牧牛纽“白发向人羞折腰”章

石章白寿山石制,长方形,童子牧牛纽,侧款。印文篆体,白文,右上起顺读“白发向人羞折腰”7字。印面有阴线边栏。边款阴刻隶书体“天启四年十月二十有五日。宏度。”
此印印文出自宋代陆游《剑南诗稿·卷九·醉中出西门偶书》诗句。此印相对汪泓早期的篆刻灵动略逊,而以规整风貌示人。文字笔势硬折,中含险峭,略有凿刻之意。整体布局均匀,印文力求对称,密而不繁,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童子牧牛

二十世纪初期,上海博物馆藏
青白玉质,局部有糖色,圆雕。主体为一卧牛,牛背有一童子,左手扶牛角,右手执穗,似正攀爬而上。
隋唐以降,玉器转向生活化、玩赏化,艺术陈设品应运而生。至明清,富贵人家无不摆放玉质陈设以彰显文化品位,又以玉质人物、动物、山子等较为常见。童子牧牛题材极富生活气息,兼具乡野之乐,一派天真,至今仍广受青睐。
八牛贮贝器

西汉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上海博物馆藏。
此件器物是反应滇文化青铜特色的标志性器物。贮贝器是云南地区滇族特有的青铜器形制,牛和虎是常见的装饰题材。这件贮贝器出土时里面装有贝币,圆盖上塑有八头姿态各异的牛,所以得名。器物整体呈束腰圆筒形,器盖上铸有一头大牛和七头小牛。中间的大牛立于鼓型座上,长角弯延前耸,威武雄健。七只小牛低首垂尾环绕在盖沿。腰部是两只虎形耳,虎的造型威猛,虎视眈眈。
犀牛形水滴

青铜,清,高4.8厘米,长12厘米,湖南博物馆藏。
水滴,又称“砚滴”。此水滴为犀牛屈肢衔杯造型,犀牛双目圆凸,鼻翼外张,两耳收拢,背部有圆形注水孔,尾下垂分叉,犀牛口部有一圆孔,水从此孔流入所衔杯中。构思巧妙,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牧童骑牛

青铜,清代,长18.4,高17.5厘米,湖南博物馆藏。
陈设器。牧童横坐牛背短笛横吹,水牛卧地昂首,卷起的尾巴体现了水牛的悠闲心态。体态健硕的水牛与顽皮可爱的小童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江南水乡的牧童放牛的画面。
“敕庙”铜牛灯

西汉青铜,1949年长沙桂花园出土,通高50厘米,长40厘米, 宽25厘米,湖南博物馆藏。
古代照明用具。以牛为灯形,牛角中空,上与一带喇叭状罩的圆管互相扣合,喇叭口正对牛背上的灯盘,牛腹中空,可盛水,点灯时,烟可由罩口进入圆管由牛角处进入盛水的腹中,保持了室内的清洁卫生,是较早的环保灯之一。灯盘和喇叭状罩之间置有灯罩,既可挡风,也可调整灯光的照射角度。牛腹部右侧铭文为:“敕庙牛镫四,礼乐长监治”,此灯为主管礼乐的长官为长沙王宗庙监造的灯,铸造精良,是汉代灯具中的精品。
唐牛车

唐代,纵5厘米,高8.9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由牛拉车组成,车蓬施黑釉,牛、车、人物白釉,车轮、人头、牛眼均有黑色点彩。牛四足着地驭一高蓬牛车,舱内坐一人,牛左侧一人似在套牛。制作质朴古拙。似应北方窑产品。
西汉铜牛

西汉铜牛,浙江省博物馆藏。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19:54 , Processed in 0.00895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