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被古人用错千年的成语,孔子都没发现不对,或许你也理解错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3 05:37: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个被古人用错千年的成语,孔子都没发现不对,或许你也理解错了                                                         2021-03-02 09:37                    
                          

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意盎然、春回大地、春意阑珊……光是描述春天的成语,就有许多,而成语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大部分的成语都代表了一个故事或是典故。

比如,成语“功败垂成”是出自于晋阳之战,“破釜沉舟”则是出于《史记·项羽本纪》,“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这些都是常见的成语,然而有一个被古人用错千年的成语,孔子都没发现不对,或许你也理解错了。

这个成语便是“螟蛉之子”,如果你熟读过《三国演义》,对这一成语恐怕不会陌生,刘备到荆州投奔刘表期间,将孤儿刘封收作了义子,关羽因此说道:“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后必生乱。”

在关羽看来,刘备有自己的儿子,又何必去收义子?许多人都认为“螟蛉之子”便是义子的意思,然而“螟蛉之子”早在《诗经》中出现了,《诗经·小雅·小宛》中讲:“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这是西周时期的一个官吏所写,意思是说“螟蛉如果生下了幼子,那么蜾蠃就会把它背来。”而这就要讲到“螟蛉”与“蜾蠃”的关系了,螟蛉是一种绿色的小虫,属于害虫,害水稻、高粱、玉米等。

蜾蠃则是寄生蜂,捕捉到螟蛉后便存放在窝里,然后产卵在它们的身体里,卵孵后又把螟蛉当成食物,用今天的话来说,螟蛉就是蜾蠃的工具,但因为此种情况,古人误以为蜾蠃并不产子,蜾蠃中只存在有雄性,是喂养螟蛉为子,故而将“螟蛉”比作义子。

而西周官吏写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却并不是单纯的讲述螟蛉和蜾蠃的关系,当时他的父母离世,兄弟们又个个不争气,整日喝得是烂醉如泥,这名官吏气急,又为了不辱没先祖每日的勤恳,因此替兄弟们抚养儿子。

数千年前,孔子编《诗经》,将这句话录入,也是认为蜾蠃将螟蛉的儿子当成了义子,于是螟蛉之子流传下来的意思便是“义子”,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还特意引用了该成语。

不过早在南北朝时期,医学家陶弘景对蜾蠃无子一事产生了怀疑,从而决心一探究竟,特别找到了一窝蜾蠃,却发现有雄性有雌性,然后陶弘景发现,蜾蠃把螟蛉带回了自己的窝,观察到蜾蠃用尾巴上的毒针把螟蛉刺个半死后,在泥巢中产下自己的卵。

蜾蠃的幼子靠着螟蛉的“抚养”存活了下来,然后又把螟蛉当成自己的食物,这哪里是把螟蛉的幼子当成养子?完全是把螟蛉利用个干净。

因此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否定了“螟蛉之子”的说法,表示蜾蠃捕捉螟蛉不过是替自己的后代着想,“蜾蠃没有雌性无法生育后代并且将螟蛉的孩子当成自己幼子”之说完全是谬误。

同时也否定了文圣孔子的言论,笑道“造诗者乃可不详,未审夫子何为因其僻邪。圣人有阙,多皆类也。”意思是说,写那首诗的人搞错蜾蠃和螟蛉的关系也就算了,孔子却也没注意,并且有人还跟着孔子的思路走,以讹传讹,圣人犯错后将错就错的情况还实属罕见。

然而在古时候,比起陶弘景的求证,孔子的影响力更大,大伙都跟着孔子的思路走,并没有纠正蜾蠃与螟蛉的关系,以至于到了今天,“螟蛉之子”仍有义子的含义,难以再改变。

“孰能无过”、“知错就改”,早在先秦时候,大家都清楚是人就会犯错,孔子虽然知识渊博,但难免也会出现些错误,后来发现错误,改正也就可以了,不过有些错误传着传着,却难以再修正,继续沿用错误的那一套言论,“螟蛉之子”的情况,确实不太多见,也难怪陶弘景要“笑”一下孔子了。

若是陶弘景生活在现代,恐怕依然得笑说一番。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1 06:27 , Processed in 0.00880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