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东坡传》让我明白:最好的人生,能讲究,也能将就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10 21:06: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苏东坡传》让我明白:最好的人生,能讲究,也能将就                                                         2021-03-10 17:05                    
                          

在任何朝代,那些具有传奇风采的人物命运,都与他们本身的性格特质、及自身的才华有分不开的关系。
乐观旷达、诙谐幽默而又率真的苏轼,因一腔报国的热忱以及个人的才华横溢,使得他在中国文人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与意义。
在嘉祐二年(1057年),他进士及第,以史上最荣耀的“第二名”,惊艳了大宋文坛。
林语堂先生说他是“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
似乎一切的溢美之词,都不足以勾绘出他心中的苏东坡。
01童年与青年
苏轼于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生于四川眉州的眉山,六岁入私塾,十岁写诗文。
父亲苏询坚持以朴实无华的文风教导,这对于后来苏轼的高考中榜,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弟弟苏撤,性情较苏轼沉稳、谨言,深醇温粹。从他们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轼在前,辙在后,兄弟二人一生感情极为深厚,于顺逆荣枯中不离不弃。
那些我们曾经以为是表现爱情的诗句,其实是苏轼写给弟弟的,或者说至少“兼怀子由”,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们与父亲苏洵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一家两代占据三席之位,史上少有。
这不得不说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因素有着重要的影响。
苏轼的母亲程氏也是一个知识女性,出生富家、喜读书,对苏轼的成长也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苏轼出生时,他的祖父还健在,六十三岁。虽不识字,但人品非凡。
苏轼曾向友人述说过这位“怪老汉”的趣事——那时他们是住在乡间,自己置有田地,家资殷实,属中上的小康之家。
书中描述:
“他祖父不像别家那样储存食粮,却以米换谷,在自家谷仓中存了三四万石之多。
别人不知道他何以如此。后来荒年歉收,他祖父开仓放粮,先给自己的近族近亲,然后轮到他妻子的娘家人,再给他家的佃农,最后给同村的贫民……”
这位目不识丁的老汉可能不会想到,他身上隐藏的智慧才华,和慈善仁心,在多年后,在他的儿孙身上,绽放出别样风采。
父亲苏询的赶考之路也并不顺畅,总是铩羽而归,这与当时科举应试固定的规矩形式有关。
苏询并不擅于作诗,而重于思想观念。对于文人,仕途是唯一的荣耀和求取功名之路,那时的苏询必是懊恼颓丧的。
好在晚辈高声诵读经典,抑扬顿挫清脆悦耳;老辈依床而听,也是令他极为欣慰的事了。
在仁宗嘉祐元年五月(1056年),父子三人起程出发,怀揣张方平等人致欧阳修与梅尧臣的推荐书信,经过两个多月,抵达汴梁城。
等待秋季礼部的初试,以及后来初试通过参加次年春季、皇帝陛下亲自督考的殿试。
从此,以一书《刑赏忠厚之至论》,受到欧阳修的频频赞誉。
欧阳修有一天对同僚说:“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
此话一出,轰动京都,无人不知了。
苏轼和苏辙同时受到皇帝的召见,并得到仁宗的圣赞:“今天我已经给我的后代选了两个宰相”。

02壮年
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任大理评事、山西凤翔府判官;弟弟苏辙则谢辞外任,与妻子留京侍奉父亲。
这是苏氏两兄弟人生中的第一次分别。以后“风雨对床”,成了兄弟二人团聚之乐的愿望。
苏轼大事聪明,小事糊涂,直言无隐,容易相信别人,这让妻子王弗很担心。
因此,常常苏轼在前面会客,王弗则躲在屏风后屏息静听。等客人走了,王弗再提醒他防范迎合之人种种。
这在今天看来,是一幅充满诘智与幸福的画面:一个年轻的诗人丈夫,一个平实而精明的妻子,相辅相成,是幸福夫妻的典范了。
然而,政治的风云变幻并没有因苏轼的才华而偏爱于他,反而因此成为他仕途磨难的开始。
从卓著的政绩受到皇帝的嘉奖开始,苏轼便被政敌们盯上,成为打压的目标。
英宗治平二年,王弗去逝,次年父亲病逝,兄弟二人辞官回故里为父亲守丧。
神宗熙宁二年(1069),苏氏兄弟居丧期满,从眉山抵达京师。这时苏轼继娶了前妻的堂妹王闰之为妻。
彼时,京师王安石已受到神宗重用,推行新法开始,时局已变,因政见的不合,从此兄弟二人都卷入了政坛的旋涡之中。
“乌台诗案”就是就是一帮政治推手们的“杰作”。
变法本身没错,而激进的策略最终也使王安石,一个永远困于雄心而不能自拔的人,成为了自己梦想的牺牲者。
苏轼携眷离京,先后到杭州、密州等地上任,无不政绩斐然。至“乌台诗案”后,贬至黄州,完成了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转变。
暂避退隐,政治上韬光养晦。此后,我们所喜爱的充实、完满、活跃的苏东坡出现了。

03东坡居士
从官场被频频关注的“达人”,到流放独立谋生的农夫,他依旧是擅长写诗作赋,才华熠熠的东坡居士。
虽清贫,但他仍将日子过得充实、丰富,仍不忘为人臣之责,为百姓谋利益之己任。
他每到一方,不管是什么身份出现,总能对一方有所建树,为贫苦的百姓创造福祉。
他筑堤、修坝,赈灾、济民,建立史上第一个“孤儿院”和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安乐坊”。
他不断地上表、请命,为变法留下的遗患,做补救措施。
这是天性的使然,是掩盖不住的乐天精神与悲悯情怀。他这种高贵的人格,正是受人爱戴敬仰的基础。
黄州是苏轼一生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他流放生涯的起始。退避了政治中心,他有了自己的闲暇。
在这一时期,他留下了闻名于世的诗篇:像前后《赤壁赋》、像《念奴娇•赤壁怀古》,意境深沉、开阔,将浩荡的江水与千古人物并收于笔下,令人惊绝。
单以这些绝妙的文章,怎能不招“小人”羡妒,生恨,而他已无心政治,有意避让。
“乌台诗案”可谓是死里逃生,不断的打压、迫害,或许使他厌倦了,而更愿意“享受”流放的生活。
为了寻求一种心灵上的宁静、平和,他以佛教修心,接触瑜伽,打坐,炼丹。
或许是他心中缊存的浩然之气,仍使他心系民生,深思人生的意义,而不得求彻底的解脱。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因为他精通哲理,所以不能做道学家;同样,也因为他深究儒学,故也不能为醉汉……他是爱自然的诗人,对人生抱有一种健康的神秘看法。”

04流放岁月
元祐九年秋(1094年),苏东坡身边两个重要女人(苏夫人与皇太后)的逝世,似乎预示着苏东坡最凄苦伤心生活的开始。
彼时皇帝哲宗的祖母,一度是苏东坡的守护神,她的离世是苏东坡没落开始,也是当政时期一些贤臣的没落开始。
曾经的“故友”,章惇等人当政,利用皇帝年轻喜色,搬弄是非、进行疯狂报复,把势渐临弱的北宋推向更深的深渊。
至此,苏东坡受到二度迫害,成为流放岭南第一人。

书中记叙:
“苏东坡现在要跋涉一千五百里,自中国的北部到中国的南部。
他觉得他一生只是一站一站地往前走。而现在只是他人生旅途中的另一步,这旅程是他呱呱落地时已由神灵决定,不过到现在他才明白罢了。
命中注定他最后要完全与政治断绝关系,要符合他的夙愿,使他去度求之已久的常人生话,他现在向前行进,无忧无惧,心中一片安谥宁静。”
在贫苦,充满沼瘴之气的岭南、惠州至儋州,他行医、酿酒、建筑……把中原的文化传授给当地的贫民。
苏东坡有一次对他弟弟说:“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
人的生活就是心灵的生活。
林语堂先生在书的最后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05结语
纵观苏轼的一生,他并不精于自谋,却充满匡时济世的思想,虽一生贫苦多舛,却在精神上富比王侯。
他带给我们掩卷之余的思考,已从书面的知识转化为人生的智慧。
究竟如何在不完美的时代,活出完美的人生?
或许最好的人生,能讲究,也能将就。
有人说《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最得意之作,且不论这些,给自己偏爱、仰慕的人作传,应是一件极快乐的事。
而作为读者,更是有幸可以品两个有趣灵魂的遥相对吟。
苏东坡的旷世才华与济世情怀……更多的是一种生命内在的力量释放,一种本我的表现。
他的不羁和率真所示出的光芒,与违世的时运,束缚了他,也成就了他。
作者:简y,精读读友会会员,从简约中汲取生活的清香。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9 02:07 , Processed in 0.01144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