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轼赏月怀古,这首词充满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21 09:56: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苏轼赏月怀古,这首词充满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2021-03-20 00:01                    
                          

苏轼是北宋的大文豪,他的作品兼有豪放与婉约的风格。言情是婉约派的传统题材,东坡先生的多数言情词格调很高,经常采用白描手法,抒写真挚和浓烈的主题。

比如他的《蝶恋花》,“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作者巧妙地采用回环往复的修辞手法,将别离描写得回肠荡气。

虽然言情词和咏物词是苏轼婉约词的主体,但苏轼的婉约词远不止这些内容。他的许多怀古、赠人、写景和纪行词也以婉约见长。下面介绍的是苏轼赏月怀古,这首词充满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宋代: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盼盼是唐代尚书张愔的爱妓,善歌舞,雅多风态。张愔纳昐盼于燕子楼,三日乐舞不息;后又另筑新燕子楼,专供盼昐居住。张愔死后,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此楼十余年。苏轼曾在徐州筑有黄楼,他有感于张愔事,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永遇乐》。

这首怀古词的突出特点在于,并没有花多少笔墨来写古,而是偏重于写景抒慨,却充满了怀古之情。上阕写夜宿燕子楼,梦见盼盼。词的开头,就描绘出清凉寂静、朦胧迷离的残秋月夜景色。

三更鼓响后,寂静得一片落叶坠地,也能听见“铿然”之声。作者正梦见盼盼,忽然就从夜梦中被惊醒。先生醒来,行遍小园,重寻梦中的盼盼,只见夜气茫茫,却再也找不到她的踪影,不禁黯然心伤。

为什么黯然心伤呢?下阙作了回答。因为东坡已倦于宦游天涯,很想回到山林之中过一种渔樵田园生活。

但红尘茫茫、故乡渺渺,他枉自望眼欲穿,眼前的燕子楼却空空如也。当年的佳人也只是一个传说,真是物是人非。

古往今来俱如此,很多人沉醉梦中无法觉醒,只为后世留下旧欢新怨的遗迹。

当年张愔在这里筑燕子楼,今天苏轼在这里也筑黄楼;此时,作者正为“燕子楼空”而感叹;异时,谁又对着黄楼夜景,为先生长叹呢?

纵览全词,词人将景、情、理熔于一炉,抒发了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其中既有倦客与佳人的绵绵情事,也传达了一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暗喻了先生欲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而词文中直接写张愔之事的只有“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三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苏轼的弟子晁补之对此极为叹赏,认为“只三句,便说尽张愔事”。

苏轼对自己这三句也很得意,据说他曾以“燕子楼空”三句语秦观,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神情,不贵迹象也。

苏轼一向反对创作上过分胶著,更在乎神韵,以及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这首词就从创作实践上,为后世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既然朝堂和皇帝都抛弃了他,他也不必一直自作多情。首先自力更生,解决吃饭穿衣的问题;然后结交僧侣道士,以排遣精神上的忧郁和迷茫。

所以先生就试图从老庄哲学中找到消解痛苦的良药,苏轼在《行香子》中写道,“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这样的苏轼似乎脱离乐烟火味,但又实实在在地成为了一位脚踏实地的伟大词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9 20:11 , Processed in 0.00747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