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康 | 如何写欧体——拒绝“纪念碑”式的书写 2021-04-09 00:01
如何写欧体?我们举一反三。第一个是欧阳询,第二个是欧阳通。欧体也有墨迹和碑刻之分。欧和虞是两种完全对立的风格类型:张扬和收敛的、险峻和平淡的。它们是很矛盾的两种风格,代表着两种语言、两种技巧。 欧体的标准件不是《九成宫》,是《梦奠帖》。如果想学欧,《梦奠帖》的一笔一画都要非常清楚地印在你的脑子里,滚瓜烂熟,一切以《梦奠帖》作为标准出发。有人会说它是行书,我学楷书怎么办?一个人写的字,不管是写楷书、行书还是草书,都是通的。有了标准件以后,熟悉他的风格、尺度、笔墨,只不过写正一点,写慢点就是楷书了。 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所有纪念碑式的书法,都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唐碑都是打格子的,它不是日常书写。大家学了很多碑帖以后,一创作就张罗打格子,这都像学生习作。格子到底怎么用,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切记写唐楷要打破格子意识。 虞世南、欧阳询只有在写碑的时候,下人替他在石头上面打了格子,他才会就着格子写,他平时写字会这么写吗?所以书法还有多种的运用功能,这只是它的一个侧面。日常书法是怎样的呢?应该是像《梦奠帖》这样的。楷书应该怎么写得生动呢?应该像元代人以后或是像宋代人的那种楷书,才是真正的楷书,是在书斋里写的楷书,而不是为了写一个纪念碑。所以书法还分为书斋、纪念碑、大地书法,现在还有展览书法。随着功用的不同,写法也相应地改变。学他们的字,最后都要化出一种日常书写的格式,不要拘束在纪念碑上。 辨别版本 至于欧阳询的字哪个碑好,见仁见智,一般最有名的是《九成宫》,《九成宫》有瘦本和肥本,一般称宋拓本为肥本,我对肥本很怀疑。其他还有《虞恭公碑》《化度寺》等。我个人最喜欢《化度寺》。 欧阳询《化度寺碑》(局部) 每一个碑帖是怎么来的,属于什么拓本,这些知识大家都要了解。比如《化度寺》有多少个版本,哪个版本最好,不同的版本各有什么味道?关于《化度寺》的版本,通常我们说的是上海图书馆吴湖帆藏的“四欧堂”。当然还有敦煌的版本,以及清代留下来的版本。哪个版本好呢? 学欧体、颜体的时候大家有把不同的版本拿来研究一下吗? 欧有几个面目?他还有几个像北碑那样刷过去的字。欧的风格就是北派的一种气息,虞世南则是南派的气息,这两种气息截然不同。如果你学他们两家,你就要找到两个地盘,找到两根拐杖。 《更漏长》 我这里给大家举一个敦煌发现的民间写的欧体《更漏长》,这一看就是欧体、就是书写体,不管大家喜欢与否,这就是日常书写。它有打格子吗,它字的大小一样吗?它很张扬,笔画直来直去,没有一点点含蓄,这是它的毛病,但也正因为如此,反而有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大家想想民国书法家郑孝胥,他的字就是直来直去。直来直去自然有直来直去的优点,就像少林拳一样沉着刚猛。武术里面既有少林拳那种很刚劲的拳法,也有太极拳一类以柔克刚的路数。怀素的《小草千字文》好比打的太极拳。郑孝胥这种字打出去就是用力的,出手不容情,容情不出手,这自然也是一种很好的风格,他肯定受到新资料启发,有了感悟以后才敢放笔去写这一路。他把笔画里的细节,那种柔性和矫揉造作统统去掉。往往我们顾及琐碎的一面时,字就容易显得矫揉造作,一照顾细节时就会失去大气。 《更漏长》 ( P.3994 ) 变形与创造 写欧很容易步入死局,学唐代人的书法往往会失去想象力,不会变形,这是学唐楷最麻烦的一个地方。大量学唐楷的人都是这个毛病。 所以我们有了一定基础以后就得变,把笔法、结构合理地改造,变得多姿多彩,变得活泼,慢慢发展自己的路子,找到自己的个性。这些例子只是一部分,大家也大可去发现,还有很多,只是大部分人都懒得去找,抱牢一本字帖就很安逸了。 《敦煌郡羌戎不杂德政序》( P.2605 ) 比如这件《敦煌郡羌戎不杂德政序》,这些字造型太美了,何必都写得像《九成宫》那样呆呆板板的呢? 一写就落人俗套,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这些字结构特别结实,又很奔放、自由、有表现性。写唐楷学虞世南几乎不可能写大,否则吃力不讨好。然而学欧能写大字,怎么写呢?通常《九成宫》想写成大字基本上是不行的,但是大家参考一下这件作品,写大就好看。虽不过三、四页,对于内行、感觉好的人来说,足以创造出一个风格。古人看到三五行字就足以创造出一种风格来。谁真的把这三、四页用心去写,就能够写出你的一片天地,在写欧体的领域里你就鹤立鸡群了。 欧阳通 欧阳通作品有两种,一种是《道因法师碑》,一种是《泉男生墓志》,两者各有千秋。一个字大一点,一个字小一点,但是写这些字容易写死掉,因为它雕刻痕迹太浓。从我个人来说更喜欢《泉男生墓志》。 欧阳通《道因法师碑》 欧阳通《泉男生墓志》 嵯峨天皇 日本的嵯峨天皇是欧阳询体系的一个大总结,他把大欧、小欧以及其他相关风格全部总结出来,完美地保存了该体系的一些在中国失传了的写法。也就是说欧体这一体系有一路写法,唐代以后失传了,但日本保存下来了。日本人很规矩,学唐代人基本上都是按照唐代人的套路。 嵯峨天皇《李峤杂咏诗》 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人。唐朝大臣、书法家。欧阳纥之子。 隋炀帝即位,欧阳询出任太常博士。武德三年(620年),投靠夏王窦建德,授太常卿一职。武德五年(622年),归顺唐高祖李渊,授侍中,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册封渤海县男,主持编撰《艺文类聚》。贞观十五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 欧阳询精通书法,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善于书法,史称“大欧”。书法于平正中见险绝,号为“欧体”。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 》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