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46|回复: 0

国家宝藏·一张从明代来的世界古地图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1-4-14 05:45:5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甲丁 于 2021-4-14 05:47 编辑

国家宝藏·一张从明代来的世界古地图      

2021-04-13 07:57

北京的地摊文化有两种,

一种是鬼市(早市),一种叫晓市。
东方破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早市,晓市,仔细念念。
还是古代的名儿好听,有诗词文化韵味。
为啥要讲北京地摊文化呢?
因为这期要讲的文物就是从地摊里淘来的地图。
具体是什么,这边先买个关子。
鬼市是从半夜开到天亮,晓市是从天蒙蒙开到大亮,各自卖的东西也不一样。

1922年,在清朝结束后第十一年,那时候故宫博物院还没有成立,那段时间正好是北京古董业最兴旺的时候。每日去有名的古董地逛一圈,都能有惊喜
那时的鬼市什么东西都卖,五花八门,盗来的、顺来的都有,就连王公贵族也去鬼市卖东西。为什么在鬼市卖呢?
嫌丢人呀,毕竟家道没落了。为了防止遇到熟人,帽子都拉的特低,三瓜两枣的钱就将祖宗几辈子积攒下来的家业卖光了。
晓市比鬼市正经点,买的东西以吃为主,买鸡蛋的、买青菜、卖肉啥的,挺像现在早市的菜市场。在晓市偶尔也能碰见卖古董、破烂的。

              




民国时,在“鬼市”卖古董的小贩

中国的自由贸易市场特好玩,通常只要形成了,它就有自然区域。卖什么东西一般扎堆,那边买菜,那边卖肉,区分的很明确,所以不要混在古董堆里卖鸡蛋,很快就会被赶走喽。
还有一点,晓市,政府承认;鬼市,政府不承认。那会的北京潘家园市场就特别有意思,它介乎晓市和鬼市之间,是“晓鬼市”。或者叫“鬼晓市”也行儿。


1922年,有一小孩,叫韩博文,只有十六,不大。
但在当时十六岁算是个大人了。穷人孩子早当家,商人孩子勤当家。以前的商人是拿勤快换钱,所以很多商行都叫“勤行”。
韩博文很勤快,天天早起,逛晓市。
北京过去的晓市因地理分东晓市、西晓市。东晓市在天坛北面,东起磁器口大街,西到鲁班胡同。每天鸡一打鸣,卖旧货、卖古董的人就来了,价格极其低廉。东晓市西边就是西晓市,西晓市是东晓市的尾巴。别小看晓市,很多国宝级的古董就是在晓市出现的。


         

如今的晓市街

韩博文为啥要逛早市呢?因为他家是开古董店的,他父亲韩懿轩是悦古斋的掌柜。
悦古斋自1902年开业,到1956年公私合营结束,最有名的一笔买卖就是帮买手张伯驹先生跟卖家溥辛畲先生撮合成了《平复帖》的交易。


   

《平复帖》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十六岁的韩博文年轻,禁锢也少。这天他在晓市看见一件东西,跟以往的不同,它不是玉器,也不是陶瓷,也不是青铜、绘画,而是一幅地图。
来了,要点来了哈,
掌声有请这期文章的主角
中国人制作的第一张世界地图—《坤舆(yu)万国全图》。

     

《坤舆万国全图 》藏南京博物院

在如今,大家都不会觉得一张地图有啥,手机里多的是各类导航,地图软件,一点不稀奇。
但是以前,地图非常的重要,相信大家都看过电影里,打仗、盗墓、行军。首要的就是要一张地图,看地名,看方向,布局。
就说我们熟知的“图穷匕见”,荆轲以进献燕国地图为幌子,进入秦宫,刺杀秦王嬴政。这地图可不重要了,都借它动了杀机。但韩博文遇见的这张地图比它还要重要许多。
看世界地图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儿,哪个国家绘制的地图都以自己的国家为中心,别的国家都是陪衬。地球是圆的,谁在中间都挺合适。这《坤舆万国全图》就将中国放在了中间
《坤舆万国全图》,长有380厘米,宽192厘米,非常大,一面墙。它绘制于四百多年前的明万历年间。四百年,听者没多远,但在地图测绘领域这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可谓是壮举!
在此之前的地图,没有比例概念,只是将看见的事物画下来,走到哪儿画到哪儿,就是一手卷。从现代地理科学上讲,这算不得地图,
这张《坤舆万国全图》是谁绘制的?还真不清楚。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北京。1602年,它向万历皇帝进献了《坤舆万国全图》。据此,有人认为这是利玛窦绘的。但从时间上看,全无可能,因为就一年的时间,就算利玛窦什么都不干,这也很难,除非他有现成的地图直接描绘。看看《坤舆万国全图》,那上面详实的地理信息,肯定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

        

利玛窦

整幅地图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主图,用了多种颜色来描绘。亚洲的土是土黄色,欧洲和非洲就是白色,南美洲的用粉红色。山脉淡绿色,海洋则用深绿色。大洲的名字用红色字体,国名和地名用墨笔书写,以字体大小作为区别。整幅地图和谐而富有层次感,颜色淡雅,看起来很舒服。

第二部分是分布在四个角的天文图和地理图。右上角是《九重天图》,右下角是《天地仪图》;这些辅助的小图包含了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极大的拓展了国人的眼界。
第三部分就是解释说明的文字,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自然资源、宗教信仰等。




万历皇帝很喜欢这幅《坤舆万国全图》,多次赦令刊印。改朝换代后,康熙、雍正、乾隆都站在这张地图前运筹帷幄过,他们想把中国的版图扩大。实际上清朝的版图确实很大,可惜因为海禁政策,失去了制海权,亡了国。

         

明朝《坤舆万国全图》非洲部分


明朝《坤舆万国全图》欧洲部分

那这地图怎么从紫禁城出来的?很可能是被小太监偷出来的,大太监都偷值钱的,玉器、珐琅彩。小太监只能捡相对不那么值钱的。
据说,韩博文在晓市遇到这地图这地图的时候,卖家开价二十大洋。感觉不太可能,太高了。
什么概念?一般来说晓市上的东西最多也就两块大洋,当时在北京买座四合院,也就一百来大洋。
韩博文初出茅庐不怕虎,十六岁的他用自己的私房钱买下了这幅《坤舆万国全图》。
《坤舆万国全图》光听名字,可能意识不到它是一幅世界地图。
在以前没有“世界”概念,所以用了“万国”。“坤”是地,“舆”是车。“坤舆”就是用车在地上走。为什么行走?
这就涉及到中国古代地图的测绘方法“记里鼓车”。

这种车分两层,每层有一木头人。车行一里,下面的木头人就“蹦蹬”击鼓一次。那么驾车的人只要记录鼓声和铃声的次数,就可以计算出马车行走的距离。

这方法听起来是挺笨的,但我们现在的地图也是这么来的。那些经常应用的精准的电子地图,也都是测绘车一路开车收集信息,然后总结测绘出来的。


韩博文将地图拿回去给他父亲看。他父亲不懂,就请好友金梁帮忙。金梁是晚清进士,知识渊博,他确认此图乃是利玛窦献给万历皇帝的,是大内的重要收藏!
消息一传出去,都迎风而动,很多洋人提着银子就来了。商务印书馆的经理知道后,立刻告知北平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时任馆长裘善元立即派人与悦古斋磋商,并请金梁从中帮忙,以重金购得此图。
《坤舆万国全图》几经流转到中央博物馆筹备处,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博物馆的前身。后来,这幅世界地图就一直留在了南京博物馆。

我们对地图的认知,不用的时候不重要,用的时候特别重要。
现在看地图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但以前的老地图可不一样。我们是一个尊南的民族,把南放在上面。我们的老地图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这幅《坤舆万国全图》它是上北下南,以六条屏风的形式刊印,有效合理的沟通了中西方的文化。


四百年前,当时还是封闭的明朝,能有制作这样一幅地图,是很有前瞻性的。传教士利玛窦如此费劲的进献这样一幅地图也是有用意的,他也许希望大明朝能够眼界宽一点,看看除了自己以外的世界。
自明至清,我们的皇帝白站在这地图面前了;
自始至终,没有走出过国门。
声明:图文来源头条号“ 江西省陶瓷研究所”,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4-18 18:48 , Processed in 0.01027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