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56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归 乡---烈士后代迎接437具志愿军遗骸归国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11:04: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老哥 于 2014-4-5 12:16 编辑

     清明前夕,在网上看到在韩国的437具志愿军遗骸归国, 烈士后代迎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不约而同的奔向沈阳,来接亲人回家的那一刻感人情景,这些感人的场面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为之而动情,我是含着泪水将这篇纪实读下来的,这是因为我的父亲也是一名志愿军的缘故吧,父亲是幸运的,这些437具烈士遗骸都是我父亲的战友呀!我有义务将这篇报道介绍给我的朋友们,以寄托我的敬仰和哀思,先烈们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烈士的后人们你们值得我们尊重和仰慕,我为你们骄傲。!                                        ----老哥


                               归 乡---烈士后代迎接437具志愿军遗骸归国

      在异国他乡长眠60余年的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3月28日早晨由专机从韩国仁川机场运抵沈阳桃仙机场。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接收牺牲在韩国境内的志愿军遗骸。从全国各地闻讯赶来的老兵和烈士后代,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外早早守候,迎接亲人回家。

       等待赶来不知是否有父亲遗骸    

去年,韩国总统朴槿惠主动提出送还埋葬在韩国的360具中国志愿军遗骸。这个消息在一个名为“志愿军后代寻先烈墓园”的QQ群里迅速传播,几位志愿军遗属一拍即合,当即决定赴韩中国军人墓地凭吊。

     

      寻父四十多年的苗务才,正是在异国墓地暗暗许下愿望,待这些志愿军遗骸归国那天,一定要亲自迎接。

     3月16日,当韩国将归还志愿军遗骸并安葬于沈阳陵园的消息传出时,QQ群又兴奋难免。文国林马上订下27日从成都直飞沈阳的机票,替病榻上97岁高龄的老父亲来迎接战友回家。

      3月28日凌晨3点,文国林风尘仆仆抵达距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约1公里远的一家酒店。这里已住下12位从北京、天津、上海、山西、河南、青海、长春等地赶来的志愿军烈士遗属,他们从全国各地,坐汽车、坐火车、坐飞机,来到同一个目的地。

      

     从西宁赶来的康明是这群人中最早到的,26日下火车后直奔陵园,眼见大门已经拉上,并贴出第二天将封园的消息,不甘心的他和保安聊天,工作人员被他的故事打动,破例让他入园。夜色中,康明一个人在志愿军墓地静立,感觉“去了另一个世界”。他说,“这里原本应该有我的父亲”。尽管这些志愿军烈士后代谁也不知道从韩国归来的437具遗骸中是否有自己的父亲,甚至清楚地知道不会有(有的人的父亲战死在朝鲜境内战场),但他们还是来了。

       守望陵园大门外等待亲人回家

      有4名志愿军老兵代表在机场迎接战友回家。但自发前来的志愿军烈士后代并未获准进入机场和陵园,无法近距离接触棺椁。他们在写有朝鲜战争起止年份“1950”和“1953”字样的陵园大门外等

待。      

      多位后人带来了父亲的遗像。康明将父亲的遗像挂在胸前,当被问到父亲参加了什么战役时,他从包中取出一本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写的书《团以上干部烈士英名录》,翻到写其父亲的那一页。   

      邓其平、邓菊平兄妹和爱人一家四口人都来到陵园大门外,他们捧着父亲——63军187师559团团长邓仕均的遗像。邓其平未满3岁,邓菊平出生后不到5个月,他们的父亲就战死沙场。“你和你父亲长得真像”,一旁的人们都如此向邓菊平感叹。

      正在翘首等待中,现场开始清场,要求陵园大门外约30多位烈士后人、市民和记者等退至100米外的马路。在“求情”未果之下,几位烈士后人急了。

       “不让去机场,我们没有去,不让进陵园,我们也接受了,我们的要求很合理”,邓菊平哭了,说“我 们都60多岁了,天天盼,夜夜盼,我们不来,谁来迎接我们的父亲?”哥哥邓其平仿佛要被从生父身边带走般哭喊起来:“我从小没有爸爸,我要我的爸爸!”

      现场僵持了片刻,随后让家属后人登记身份,并在距离大门30米开外的路侧拉起警戒线,划定了一块区域。家属们举着遗像、菊花,拉起迎接横幅,继续等待。

      当被问及如果437具遗骸中没有自己的父亲怎么办时,邓其平表示其中有6具遗骸来自父亲牺牲的大致地方,希望能进行DNA比对确定,如果没有也有心理准备,毕竟几率很小。

     “有点希望,万一有我的父亲呢?我今年66岁了,第一次为生我的父亲戴黑纱、白花,心里流着血,父亲虽然是特级战斗英雄,却连一个墓碑、一个烧香磕头的地方都没有”,邓其平说,“这些人都和我父亲一样,还有一些上战场时甚至还没结婚,连儿女都没有。”

     哭祭从来没开口喊过爸爸

     3月28日下午1时许,在等待整整4个多小时后,437具遗骸在礼兵护送下,分装在20多辆军用卡

车上运抵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当第一辆车驶来时,家属后代眼圈瞬间红了。刚开始现场安静极了,只有军车一辆一辆驶入陵园的声音。当看到有的军车挂着“迎接英雄回家”“烈士永垂不朽”的红色横幅时,家属终于悲痛难抑,开始号啕大哭。

      “爸爸,爸爸,你们回来了!”“60多年了,好想你们!烈士的儿女们哭成一片,一遍一遍大声呼喊着爸爸。他们大部分此生未见过亲生父亲,甚至从来没有开口喊过爸爸

     “你走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我一辈子都没见到爸爸,我没得到一点父爱”,邓菊平似乎说出了50年来压抑在心里的话,“终于把你们接回来了!”其他烈士后代也呼喊着:“爸爸,你们终于回来了,你们的孩子想你们!”

      一直克制感情的康明此时也难以自己,胸前挂着父亲遗像的他一下子坐在路边土堆上。“他们那么年轻,睡了那么多年,为了子孙后代可以过得幸福”,他哽咽着说:“我真说不出来,说不出来……”

    “父亲安息吧,我们终于等您回来了”,邓菊平一边轻轻说着,一边把手中的白菊花插在路边泥土中。但她随后告诉记者,还要到韩国去,寻找父亲牺牲的地方,捧一把土回来。

     “实在控制不了,从来没有这么大声哭过”,邓其平也从哀嚎中渐渐平静下来。“我也是个军人,非常顽强的军人,从来没在任何困难面前掉过眼泪,就为我的父亲掉过。”


     从上海赶来的李海放讲起去年赴韩国凭吊时的情形:“我也不知道哪一个是我的父亲,所以把墓碑周围所有的草都拔了,一边拔一边问,爸爸你在哪儿”,李海放说“这次回来有437具遗骸,我希望里边有他,这是唯一的迫切希望。”

     讲述苗务才远赴朝鲜寻父墓地

      来自河南的苗务才小心地展开贴身带着的革命烈士证书复印件。他的父亲苗维忠1923年出生于河南济源县,牺牲前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60军180师司令部侦查参谋。1953年2月9日在隐山前线战斗中牺牲,生前曾立一等功三次,安葬在朝鲜汤原道金化郡地井地区。

      父亲牺牲时,苗务才年仅5岁,未曾见过父亲一面。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战争,苗务才的父亲一直在战场上。1946年曾探亲回家,之后就没再回来。 直到7年后,他母亲突然接到丈夫牺牲的消息。

      从前线寄回来的遗物足足有半人高,里面有父亲手绘的山川地形图等,字体娟秀,一笔一画标注得一清二楚,但因家境贫寒连小学都没上过的苗务才不怎么看得懂。他迫切地想知道父亲埋在何处,15岁就走上寻找父亲战友的漫漫长路,曾背着土豆、红薯从河南一路走到安徽,几经周折最后到了新疆。

      2010年,苗务才的母亲突然不能动并且失去意识,为了了却母亲的心愿,他远赴朝鲜,想找到父亲墓地,但父亲当年牺牲的地方不被允许前往。他只得在志愿军烈士陵园带了一掊土,带到母亲病床前。身边有人对他母亲说这土来自苗维忠的坟前,病危的母亲听到后竟然醒了过来,哭了起来,在坚持两个月后逝世。

      “我要再去找,找到父亲,真正取土后再让父母合葬”,昨天在烈士陵园前,苗务才是唯一披麻戴孝的烈士后代。“这是我自己做的,2010年去朝鲜前就做了,我来自农村,是农民的代表,这是我们的几千年来的风俗。”

       邓其平母亲孕中送走父亲

     邓其平和邓菊平的父亲邓仕均是中国人民志愿军63军187师559团团长,曾参加过腊子口、平型关等100多次战斗,12次负伤,9次荣获“战斗英雄”“特等战斗英雄”的英雄团长,血洒洪川江。父亲赴朝鲜战场时,邓其平年仅2岁多,妹妹邓菊平还在母亲肚子里,但邓其平却记得慈爱的父亲。“我为什么非常怀念我的父亲,我可以讲好几件事情,他很爱我”,邓其平说。

      邓其平记得,小的时候父亲白天不在家,晚上到家后把睡着的他叫起来,“当时我们在陕西住窑洞,好多老鼠,他穿个白衬衣、白裤衩去抓老鼠”。邓其平记得,父亲经常背着他到团里的马厩去看饲养员,“我父亲很爱战士”。

      “直到现在父亲把我背着的样子我都记得”。父亲的警卫员如今还健在,邓其平两年前曾和他见过面:“我问我爸爸是不是有个呢子衣服,他说对了”。

      邓其平还记得他爸爸因工作没回家时,他非要叫妈妈去找爸爸,“那时候下着雨,母亲刚出门一屁股坐地下了,这个场面记得很清楚”。他也记得母亲抱着他去看父亲跟战士们打篮球,“刚把我放下,我就跑过去,在篮球场上差点被战士们踩到,很危险”。

      邓其平对父亲最后的记忆,是赴战场前的挥别。“我母亲抱着我,挺着大肚子,在一个小土坡上,父亲他们是一个马队,我们一块挥手告别”,邓其平说,父亲去世后,母亲很少讲起父亲,这件事也从没有人对他说起过,当他长大后把记忆讲给母亲听时,母亲很意外。

       康明出征当天一家合影

     康明的U盘里有许许多多照片:战友拍下的父亲安葬地的照片、朝鲜和韩国中国志愿军陵园的照片、近20位烈士的遗像、在韩国瞭望台看父亲昔日战场的照片。然而其中最珍贵的,无疑是父亲生前留影,尤其是父亲前往朝鲜战场当天,拉妻儿在家中院子的留影。  

    “那个时候我和我父亲照了最后一张相片,还不到两岁”,康明的父亲康致中是中国人民志愿军1军7师19团团长,1953年6月26日在临津江笛音里西北无名高地反击战中遭轰炸牺牲。

       康明的母亲告诉他,1952年12月31日那晚,父亲康致中突然回家,刚进屋就问“明明呢”,母亲说“刚睡着别叫他”,康致中却说“叫起来,照相”。“就在院子的窗下照了几个相,照完相跟我妈说,部队要走了,如果我回不来,你带着明明回西安去”。

      这张最后的合影上,一家三口都穿着棉服,小小的康明好奇地看着镜头,父亲康致中一只手握着康明的小手,一只手搂着儿子的肩头,笑得很开心,母亲淡淡的微笑里透出几丝哀愁。

       几经周折,康明找到了把父亲从坑道里抬出来的战士,“当时父亲正在开会,整座山头都被炸了,所有团职干部全部牺牲”。一个月后,两方军队根据协议要各自撤退2公里,指挥所正好在2公里内,如果不挖就带不走这些战友,连夜挖开坑道,“我父亲穿着军装,躺在那里,当时他肯定知道没有生还的希望了,政委趴在桌上,电话听筒压在脸上,都变形了”。

      去年赴韩国时,康明来到“三八线”附近,登上瞭望台,看到了父亲生前的战场。据同行的文国林说,当时康明泪流满面。但康明只对京华时报记者提到,那些山头如今“满山都是树,密密麻麻,这些山上可能都是志愿军遗骨”。

  

      从山西太原市来的韩晓燕,伯父韩启明牺牲在韩国鹰峰的,当时他任团政委在带领部队突围时不幸中弹,战士抬着他后撤,为了不影响部队的撤退,他毅然的拔出手枪自尽牺牲。


      家住锦州的金明珠老人,是在3月27日当晚的电视上看到的遗骨回来的报道,连夜坐火车赶到沈阳,为了迎接她从从未谋面的大哥,大哥是她一家的牵挂呀。      437具遗骸已被放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临时搭建的一个恒温室中,并有人24小时守护,暂时不会对外开放参观。目前陵园正在修建可安葬900具志愿军烈士遗骸的设施。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1951年落成,占地24万平方米,安葬着123位一级战斗英雄和志愿军烈士,包括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杨根思、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孙占元、杨连第等

      上述内容经本人整理转载,可能有疏忽请谅解,其目的为了弘扬先辈们可歌可泣的精神。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4-4-5 21:29:0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123 于 2014-4-6 05:40 编辑

深深的怀念!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5-6 15:32 , Processed in 0.00950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