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诗词中,有很多类似前人的诗句,算不算抄袭呢?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5-4 18:38: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古诗词中,有很多类似前人的诗句,算不算抄袭呢?         2021-05-03 02:17                    
                           前言  昨天刷问答跳出了这个问题:古代诗词中有很多类似的诗句,能算得上抄袭吗?
类似的问题老街以前回答过,我们看到的很多古诗词会出现这类现象,当然不是抄袭。
诗词篇幅短小,出现与前人类似的诗句很常见有的是故意化用或者引用,有的是无意识的偶合。
有的通篇化用,有的引用几句,有的一字不改直接拿来就用,这些都是诗人常用的不同创作方式。
一、有意的相似 1、无一字无来处
黄庭坚评价韩愈作文、杜甫作诗的时候,讲到:
  "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人能为文章,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陈言..........《答洪驹父书》
古人用前人诗句,有化用、引用、隐括、集句等等方式。有意的化用或者引用前人作品的诗句,是用典的一种。
诗词的篇幅短小,用典如同加了杠杆作投资一样,可以得到更多的收益,可以赋予作品更多的内涵和意义。
诗人善于用典,会被认为是有学问、有能力的表现。而使用前人诗句,就是最常见的一种用典。
当然,食材多,未必能做好菜,好的采购未必是好的厨子,好的学者也未必是优秀的诗人。杜甫李白不是大学者,程颐程颢也不是大诗人。
举一个“无一字无来处”的例子,南宋洪皓被金国扣留15年,有一次听到歌女演唱《江梅引》时,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因此夜不能寐,写了四阙《忆江梅》,几乎句句用典,其中一首如下:
天涯除馆忆江梅。几枝开,使南来。还带馀杭、春信到燕台。准拟寒英聊慰远,隔山水,应销落,赴诉谁。
空恁遐想笑摘蕊。断回肠,思故里。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更听胡笳、哀怨泪沾衣。乱插繁花须异日,待孤讽,怕东风,一夜吹。
洪皓担心金人学问浅,还特地在言中说:“士人罕有知梅事者,故皆注所出。”下面就是这首《忆江梅》化用的前人诗句:
杜公:「忽忆两京梅发时。」「胡笳在楼上,哀怨不堪听。」「安得健步移远梅,乱插繁华向晴昊!」
乐天忆杭州梅花:「三年闲闷在余杭,曾为梅花醉几场。」车驾时在临安。
柳子厚:「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江总:「桃李佳人欲相照,摘蕊牵花来并笑。」
高适:「遥怜故人思故乡,梅花满枝空断肠!」
卢仝:「含愁更奏绿绮琴,相思一夜梅花发。」
刘方平:「晚岁芳梅树,繁华四面同。东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
东坡:「忽见早梅花,不饮但孤讽。」「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江总是陈朝诗人,苏轼是宋朝人。其他都是唐朝人,杜公即杜甫,乐天即白居易,柳子厚即柳宗元。

2、几种类型
古人用前人诗句,有化用、引用、隐括、集句等等方式。
a、集句
最纯粹的类似,就是拿来主义,古人有集句诗词,基本上每一句都是别人的成句。例如司马光的这首《集句诗》
  年去年来来去忙,唐·郑谷《燕》
  暂偷闲卧老僧床。唐·郑谷《定水寺行香》
  惊回一觉游仙梦,宋•魏野《谢知府寇相公降访 其一》
  又逐流莺过短墙。唐·郑谷《燕》
老街自己也作过一首《鹧鸪天·集句》:
  莫畏尘间行路难,别来人事几凋残,年随历日三分尽,醉伴浮生一片闲 。。
  横玉笛,倚危阑,花开花落两悲欢。壶中天地乾坤外,梦里身名旦暮间。
古人集句,显示读书多,现代人集句,就太简单了。
b、引用
集句是通篇引用,也有的诗词是部分引用,例如晏几道的《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出自五代翁宏《春残》: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李清照非常喜欢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因此常用在自己作品中,例如这首《临江仙》 :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有一句名言: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七个字被无数诗人引用,现代人最熟悉的是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c、化用
化用,是对前人诗句改编后的应用。 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说过:
  “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意思是,化用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吴承恩的《西游记》中有一首五律写水帘洞瀑布: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依。冷氣分青嶂,余流润翠微。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熟悉李白的话可以看出来,这首诗化用《望庐山瀑布之二》: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其中海风吹不断,直接引用,其他诗句有化用。
d、隐括
还有一种方式叫作叫隐括,例如苏东坡一首词隐括了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
东坡词《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原诗为: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二、 无意的偶合 还有人作诗,会出现无意之间与前人作品偶合的现象。
这种偶合,或许真得是毫无缘由撞车。也有可能,就是平时受到的熏陶太多,不由自主地按照某种风格去创作,自然会有相似的现象。
1、岂必有所本哉
清朝的《唐宋诗醇》中,说到杜甫作诗的时候,未必是故意“无一字无出处”,只是因为读书大多的原因:
  少陵所以独立千古者,不在有所本也。读书破万卷,偶拈来即是耳。诗三百篇岂必有所本哉。《唐宋诗醇》
意思就是杜甫读书太多,因此作诗的时候难免信手而来,并不是有意用典(有所本)。
南宋诗人陆游,也早就提到过这个问题:
  今人解杜诗,但寻出处,不知少陵之意,初不如是。..........且今人作诗,亦未尝无出处。渠自不知,若为之笺注,亦字字有出处,但不妨......《老学庵笔记》
陆游说,时人解析杜诗,总喜欢给每句诗甚至每个词找一个出处,其实杜甫作诗的时候,未必有意用典。
从另一方面说,有人作诗,自己都不知道有出处,如果较真的话,您替他找一找,估计也能字字找到出处。
陆游的这段话,几乎可以用到大多数的古诗词中。

2、王禹偁作诗类似杜甫
当然,也确实有诗人自己都没有察觉的类似。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中记录了王禹偁作诗和杜甫类似的故事:
  “元之本学白乐天诗,在商州尝赋《春日杂兴》云:‘两株桃杏映篱斜,装点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其子嘉祐云:‘老杜尝有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之句,语颇相近。’因请易之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宋朝诗人王禹偁字元之,某日写了一首《春日杂兴》:
  两株桃杏映篱斜,装点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王禹偁儿子王嘉祐听到后说,老爸这首诗和杜甫的诗太像了,要不要改一改呀?意思是,避免人家说你抄袭无新意。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二》云: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可以看出来,二人的诗后面两句极为相似,甚至最后五个字完全一样。 但是王禹偁并不遗憾,还异常开心:
  王元之忻然曰:‘吾诗精诣,遂能暗合子美邪?’更为诗曰:‘  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杜甫是前身。’卒不复易。”《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王禹偁说:我作诗这么好了吗?竟然和杜甫的诗句一样。
而且他还作诗自夸,我作诗本来想学白居易,没想到竟然到了杜甫的高度。这么神奇吗?于是决定不改了。

三、祖述与三偷 古人对于以上的几种现象,也有些有趣的评价。在南宋,周紫芝的《竹坡诗话》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自古诗人文士,大抵皆祖述前人作语。
唐朝时,东瀛诗僧空海和尚在《文镜秘府论》说得更直接:
  凡作诗之人,皆自抄古人,诗语精妙之处,名为随身卷子,以防苦思。作文兴若不来,即须看随身卷子,以发兴也。”《文镜秘府论》
诗人作诗大多从学习前人作品而来,假如诗思枯竭,不妨看一看随身带的古诗摘抄精华本,受到启发后,可以打开创作的思路。
唐朝诗僧皎然,有一个“三偷”的说法,偷语、偷意、偷势:
  偷語最為鈍賊。如漢定律令,厥罪必書,不應為。酇侯務在匡佐,不暇采詩。致使弱手蕪才,公行劫掠。若評質以道,片言可折,此輩無處逃刑。其次偷意,事雖可罔,情不可原。若欲一例平反,詩教何設?其次偷勢,才巧意精,若無朕跡,蓋詩人偷狐白裘于閫域中之手。吾示賞俊,從其漏網。
集句和引用,有点像偷语。例如晏几道引用“落花人独立”。偷意,类似于化用。偷势,诗歌中的境界类似。

结束语 从洪皓的《江梅引》可以看出,学问越深的人,用典越是“拈来即是耳”。
不过,作诗不是写论文,引用或者化用,均不需要注明出处。洪皓为读者着想,自己加了注解,还是比较少见的。
古诗词这种所谓的“出处”,有人看得懂,有人看不懂。读书多的人一种理解,读书少的人一种理解,经历多的人一种理解,经历少的人可能是另一种理解。
另外,正如皎然、周紫芝和空海所说,诗人大多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作旧体诗词,完全脱离前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5 07:05 , Processed in 0.00842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