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7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和袁老有一面之缘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5-23 05:27: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我和袁老有一面之缘                         2021-05-22 22:52                                              
沉痛哀悼!一日痛别,双星陨落
袁隆平院士: “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吴孟超院士: “医药是有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愿世间如你们所愿医食无忧#
我们无法抵抗生命的浪潮
但要永远记住灯塔的方向
今天,各个平台的首页都被袁老去世的消息刷屏了。
袁隆平,一个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国之栋梁&可爱老人。
熟悉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享受着袁老的科研成果,杂交水稻技术让我们国家摆脱了饥饿和贫穷;陌生是因为我们除了知晓袁老的辛勤努力和成功果实,对他本人鲜有了解。
直到19年他首次在综艺《天天向上》上露面,大家才发现,原来袁老竟然如此的欢脱和有趣。
这天一见面,汪涵就乐颠颠的说:“我笑的牙板都露出来咯,高兴惨咯”。

一口重庆话,惹得袁老连连笑问这重庆话是哪学来的,讲得好。
周围群众则非常懂行的表示:“他老婆是重庆嘞。”

于是,两个跟重庆有缘的男人,就这样唠开了。
袁老表示,重庆自己可太了解了,他高小、初中、大学都是在重庆念的,待了起码十二年,对重庆话更是熟得很。
说罢还开心的打上了比方,重庆话讲故事不说讲故事,叫摆龙门阵。
今天这回聊天,也可以说是“听袁老摆龙门阵”。

不过,这“龙门阵”摆归摆,袁老对自己的稻田可是离不开。
如今已经九十岁高龄的偶像,采访里头也是很直接:
“我来的时候,给我的超级稻告一下别,明天,我第一个动作就是到田里面去。”

话都说到这了,一行人说说笑笑中不免要下田看看。
走在乡野稻田的葱郁小路上,汪涵也不忘替大偶像的小粉丝们谋福利。
“这次得奖,还讲了悄悄话,网上都晓得咯。”话一说完,袁老也忍不住笑意的分享。
问题是:“你有什么进展?”
袁老则是信心满满的答:“1200公斤!”

说话之间,他始终惦记着自己的稻谷,像炫耀自家的小宝贝一般:
“这个谷子(多得起堆)!”
回忆自己的“下田”经历,袁老说自己都来长沙六十多年了,比汪涵的年纪还要长。

但那么多年过去了,自己还是妥妥滴“重庆胃”。
麻婆豆腐、鱼香肉丝、水煮肉片…无辣不欢,讲着讲着两个人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虽然喜欢,但因为现在年事已高,重庆火锅什么的已经尽量避免。

不过,提到火锅的些许遗憾,很快就被正在收获季节的水稻冲散了。
期间赶上技术人员汇报“第三代杂交稻双季晚稻”的数据,袁老的话更是停不下来,严谨又严肃。
这一品种的有效穗测试结果:“每亩平均达到158000穗,每穗平均达390粒,每亩平均达6千万粒。
算下来:“就算结实率再打八五折,也能达到18吨。”

这意味着什么呢?
在中国,有超过一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水稻平均亩产仅一百多公斤。
1964年,袁隆平在湖南开始杂交水稻技术研究,并于1976年开始大力推广。
超级稻百亩片产量先后突破了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记录…
其中的耐盐碱地品种更有望将上亿亩盐碱地变成良田。
如今这一记录被刷新到了1200+,划时代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了。

回忆起“种田”的体验,袁老说辛苦是辛苦,但是大家都乐在苦中,苦中作乐。

“因为前途光明,所以快乐。”
末了还用英文来了一句day day up。
别看在节目里,袁老对于水稻的数据说的轻而易举,要知道这背后蕴藏着多少艰辛和努力。

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杂交水稻,就是用两个在遗传是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

杂种优势呢又是一种生物概念,简单来讲就说两个不同品种杂交出来的杂种一代,往往会比它的双亲表现更强大的生产速率和代谢功能,也就是更强更大生存力更好。
水稻又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所以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是每一个育种家梦寐以求的愿望。

1963年,美国人Henry Beachell在印度尼西亚成功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基本思想和技术,却因其设想和方案有缺陷,杂交水稻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推广。
之后日本人又提出了新方法来培育杂交水稻,但始终没能完成杂交水稻的产业化。
直到1974年,研究杂交水稻14年的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比普通水稻增产20%,次年大面积种植成功,并为大规模推广做好了种子准备。

1976年,全国范围开始应用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水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
袁隆平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更是拯救了全世界超过8亿的饥饿人口。
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说是英雄一点也不为过。

在中国处于严重饥荒的状态下,当时作为一名乡村教师的袁隆平,却立志要用自己的双手来改变这一切,用农业科学技术来击败饥饿危机,全身心投入到培育杂交水稻的工作中。
他几乎是住在了稻田里,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实践,他清楚每一株水稻的生长状态。

好不容易研究有了结果,耗费7年培育出来700株秧苗却在一夜之间被毁坏拔除,他到现在都不知道是谁在阻止他救人。
袁隆平又难过又气愤,但更多的是不甘心,他几番在被毁坏的田地里找寻还幸存的秧苗,他拿着掩埋在泥土中残存的5根秧苗,继续坚持试验。
哪怕试验地发生了地震,被要求撤离也不走,支个棚就住在稻田边上,唯有水稻安全他才能安心。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袁隆平咬着牙坚持,辛苦付出十几年,不为自己只为人民,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将其研究成果推广出国门,让世界减少饥饿。
菲律宾2004年的杂交水稻面积达300万亩,平均亩产470公斤,比该国灌溉稻多产130多公斤,实现粮食自给自足。

印度杂交水稻面积达800万亩,平均亩产370公斤,比全国水稻的亩产多了170多公斤,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大米进口国。
还有美国、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家都种植了中国的杂交水稻,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为国际发展杂家水稻的首席顾问,先后举办了50余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课。

荣获了“ 拯救饥饿奖 ” “ 世界粮食奖 ” 以及被提名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成为国内首个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的科学家。
袁隆平被世人誉为“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其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还被外国称作“ 东方魔稻 ”。
即便现已88岁高龄,还佝偻着背,穿着几十块的汗衫在田里耕作,他始终坚信唯有动手实践才能发现真理。

你们说他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不好吃,没关系,他继续研究,培育超级杂交水稻。
在不牺牲产量的前提下又提高了质量,还会在新品种中增加维生素A、淀粉、蛋白质及其他营养成分,来减少人们的患贫血和视觉疾患几率。
但你要知道在那个时代,粮食短缺,人们都在啃树皮,甚至饿到受不了还会吃土,这时候你还会嫌弃一碗白米饭的味道不好吗?

你们说他研究水稻快60年,是吃饱了撑的。
那你一定不知道他成功培育出了“ 海水稻 ”,一种在沿海滩涂上靠海水生长的水稻。
本来在盐碱地上种植就是千古难题,其土壤里面所含有的盐分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产,而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做到了。

和普通水稻相比,海水稻氨基酸含量高出4.71倍,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且海水稻还不需要施肥,具有抗病虫和耐盐碱的独特生产特性。

若在1亿亩盐碱地推广海水稻,按亩产300公斤保守估计,年产量将养活8000万人口。
中国盐碱地总面积约15亿亩,全世界约有143亿亩,袁隆平很可能会再一次改变世界。

这还不算完,袁隆平还说现在他们已掌握了“ 敲掉 ” 水稻含镉基因的技术。
先说镉,镉是一种危险的环境污染元素,全世界每年向环境中释放的镉高达3万吨,其中百分之九十都会进入到土壤里。在人体中积存,会导致软骨症,骨质疏松、变形,严重还会引发癌症。

镉比其它重金属更容易被农作物吸收,水稻又恰恰是对镉吸收最强的作物,所以在水稻重金属污染类型中,镉污染是最严重的一种。
所以说如果去镉技术能得以广泛使用,将扭转部分农作物重金属含量超标的趋势。
不仅让你吃得饱吃得好,更让你吃的安全。

为人类粮食做贡献,甚至是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起了巨大作用的袁隆平,却因多看两眼豪车被骂,说是有钱就开始挥霍。
我也不知道这些人是没娱乐可写,还是真没脑子,拯救十几亿人,别说买豪车,给他配飞机我都不觉得过分。

国家颁发的奖金袁隆平都不要,用来创办科研基金,鼓励年轻人参与科研。
哪怕名字值千亿,平常穿的衣服也不过几十块,买的都是打折品,特别节俭。
袁老是爱车,也确实有6、7辆车,但几乎每辆都是国产车,第一辆车还不到10万块。
就算袁老再爱车也不舍得买豪车,他觉得水稻量产能提升比买什么都开心。

袁老还讲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简单过生活就够了,没必要搞这些派头。
知乎上有人提问,说袁隆平是一个怎样的人。
大多数的回答:一个朴实可爱的老头。

说他开会因为身体不适,会给在场的工作人员写请假条。
喜欢下象棋,游泳,有时候打麻将还会耍赖。

在他身上有着最淳朴、最亲切的劳动人民的样子。
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后,一些细节的流露也让叔几度破防。在弥留之际,他还惦记着试验田里的稻子,希望弟子们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把杂交水稻推广好。昨天晚上,家里人给他唱了几首他最喜欢的歌,《我的祖国》、《老鼠爱大米》...歌词都和稻米相关。
这一生,他把自己和水稻、大米牢牢捆绑。他说: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袁老,您听,给您送别的声音响彻长街,那是吃了饱饭的孩子才有的力气。
倘若某一天,清风拂过稻田,落在禾下乘凉处,我们知道,那便是您回来看我们了。
今天的我们不曾体会饥饿的滋味,我们要知道我们只是幸运,没有活在一个饿殍遍野的时代,无需经历易子而食的人性考验,可这份幸运来之不易,它由袁老和无数仁人志士筚路蓝缕、胼手胝足奋斗而来,值得每个人怀揣无限敬意。
“浪费可耻”是我们从小就学习的道理,在物质极度富有的今天,我们仍然要铭记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我们未曾见过袁老,但我们又都好像和他有一面之缘,在课本中,在饭桌上,在人间里。
袁老,您一路走好。
- END -
作者:震惊叔|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1-5-23 05:28:59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03:09 , Processed in 0.00951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