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一勋章”获得者孙景坤:血战上甘岭的英雄,深藏功名战贫穷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19:39:5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七一勋章”获得者孙景坤:血战上甘岭的英雄,深藏功名战贫穷                                                         2021-07-04 15:36                    

   6月29日上午,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隆重举行。
与此同时,辽宁丹东,“七一勋章”获得者、97岁的孙景坤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未能到现场参加颁授仪式。
他是永葆革命本色的战斗功臣,先后参加了四平、辽沈、平津、解放长沙、解放海南岛、抗美援朝等战役战争,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多次,荣获“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退役后他毅然回乡带领群众改变家乡面貌,是共产党员吃苦在前、公而忘私崇高品质的典范。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微博
“三过家门而不入”
1948年1月,在家乡担任农会副会长的24岁青年孙景坤,告别刚结婚一周的新婚妻子,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转战辽沈、平津,一路南下解放长沙、海南岛。
在解放四平的战斗中,孙景坤担任机枪手,是敌人火力重点打击的对象,密集的子弹常常像刮风一样扑向他,“半个月内换了4件棉衣。”
解放战争中,孙景坤凭借扎实的作战能力,先后在辽沈战役中立三等功,在平津战役和海南岛战役中分立二等功。
“最险的一次,子弹贴着我后脑勺过去了,用手一摸,全是血。”正是一次次和敌人的生死较量,让他养成了胆大心细、机智灵活的作战风格。
由于表现出色,孙景坤于1949年1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孙景坤随部队从海南战场撤回后集结在丹东,待命过江。老家山城村就在眼前,战友们劝他回家看看,他却总是拒绝:“在外边打了三年仗,咋能不想家?但别人都不回家,就我特殊?”
久经沙场,一朝归乡,可大战在即,孙景坤从未向部队提出探亲的要求。
后来因腿部中弹,孙景坤被送回丹东治疗,他仍然没有回家。伤好后孙景坤再次入朝,却因为没有找到原来的部队,只好二次回国。
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孙景坤仍然没有回家,而是跑到志愿军某机关打听自己部队的下落。两天后,他第三次过江追赶部队。“走之前回头看了看家的方向。只有打了胜仗,才能回家过好日子。”孙景坤说。
第三次奔赴朝鲜后,孙景坤找到了自己的部队,并立即投入战斗。
血战上甘岭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孙景坤印象最深的是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中守卫上甘岭161高地的战斗。
1952年10月27日,已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接到命令,率领9名战士,带上8箱手榴弹和2箱子弹,增援已连续驻守161高地12个小时的战友。彼时,161高地三面处于敌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天上飞机轰炸,地上众炮齐发,要送补给和人员上去,就要冲过十几条封锁线。
此前已有多批战友牺牲在增援的路上。身经百战的孙景坤,要面对的是一次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战士的哪能讨价还价?让上咱就必须得上!”以敌军飞机轰炸升腾起的烟雾做掩护,孙景坤带领战士们瞅准了敌人的火力盲区,扛起弹药箱冲上161高地。当时,高地上只剩几名战士还活着。孙景坤带领战士们立即投入战斗,从中午到深夜,他们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
孙景坤说,那时敌人疯狂反扑,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他也打红了眼,把一颗颗手榴弹不断掷向敌人。“大概投了一百五六十发吧,后来离我一米多远的地方躺着二十来个被炸死的敌人。”
阵地守住了,但伤亡惨重。“阵地上算上我,只剩下4个战士,半路上副连长的腿还被敌人的飞机炸断了,后来是一名姓周的战友把他背下来的。”老人回忆着,两行清泪无声滑落。
持续43天的上甘岭战役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打出了英勇顽强、血战到底的上甘岭精神,这场战斗对朝鲜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孙景坤也因为在作战中表现英勇,击毙敌人21人守住了我军阵地,被批准记一等功。
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孙景坤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两次,并被授予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解放海南岛纪念章和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1953年7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在北京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硝烟散去,战争在孙景坤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现在腿上还有一颗子弹没取出来。”孙景坤指着腿上一块已经变黑的皮肤说,“有一次战役,我中了两枪,一枪打在手上,一枪打在腿上。子弹(里的成分)有毒,后来腿上、连带脚上的肉都烂了。”
回想起当年经历的残酷战争,孙景坤眼里含泪,“我伤心落泪,是因为那些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友。有些战友的名字我已经记不清了,但他们的模样就印在我的脑子里。”
“当年那么多战友在他面前倒下,他不愿回忆那段经历,那是他心里永远的痛。”多年后,大女儿孙美丽在与父亲的交流中,渐渐读懂了老人,“不说,是因为不舍。”
低调回乡,带领村民脱贫
1955年,复员的孙景坤放弃到城里工作的机会,选择回乡务农。“咱没多少文化,还是回家本本分分做个农民。”孙景坤回忆道。
回乡之后,孙景坤将组织关系交给村党支部,退伍手续交给地方民政部门,对自己的功绩只字未提。回乡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他的光辉事迹,在他复员回乡后的几十年里都无人知晓,就连他的子女都不知道。
从农民成为战士,又从战士成为农民,经历过战场厮杀的孙景坤,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孙景坤带领乡亲们大力发展粮菜生产和山城村建设,用几年的时间在家乡滚兔岭上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并带领村民一同修建水坝改造耕地。
山城村里有条河,经常泛滥引发水灾。他带领村民开山碎石、肩扛手提,筑起一座堤坝。“当时,没有机械化设备,孙景坤就带头用土篮挑、用肩膀扛,运送土石,每天起早贪黑,一干就是几个月。”山城村妇女主任刘玉慧回忆说。
“山城一队北部湾,当年就是烂泥滩。一遇水涝就不收,如今变成米粮川。”山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邱大鹏感慨地说,这首流传下来的顺口溜,是乡亲们对孙景坤带领大伙改天换地最好的感念。
山城村是有名的蔬菜村,市里曾划分一片公厕供村里挑粪施肥用,村民都不愿意去挑粪。正犯胃病的孙景坤第一个站出来:“没有好的肥,菜怎么能长好,我来挑。”挑着100多斤粪,走七八里的山路,他硬是挑了回来。看他忍着胃痛满头大汗颤巍巍的样子,村民们纷纷挑起了粪桶。
靠着孙景坤的带动引领,山城村把上百亩烂泥滩改造成良田,在数百亩荒山上种植板栗、落叶松等经济林,一跃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富裕村。
英雄,在惊涛骇浪中向死而生,也在平凡的日子里甘守寂寞和清贫。
山城村位于丹东市近郊,当年每每有单位招工,孙景坤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
他的大女儿孙美丽说:“我8岁上学,家里连4元的学费都拿不出,因交不起学费,同学们都歧视我。按说我爸是生产队长,只要写个介绍信,学费就可以免了,可他坚决不给开。”因此,孙美丽小学没念多久便退学回家务农。“后来当地电话局招工,要一批电话员,原本其中有我一个,但我爸一看有我的名就跟对方说把我拿下去。我们姐妹都想不通。”
面对子女的不解,孙景坤只有一句话:“那么多同志为了祖国把性命都搭上了,我不能总想着自己家这点事。”
大儿子孙福贵也遭遇了类似的境况。不少好的工作机会都被父亲逼着让给了别人,他一咬牙,参军入伍。这一次,孙景坤没有阻拦,拿出珍藏多年的抗美援朝时用过的茶缸和毛巾送给儿子。
“到部队后,首长看到我的茶缸上写着‘赠给最可爱的人’,他举着茶缸给战友们说,孙福贵同志是革命战士的后代,我们为有这样的战友感到自豪!在战友们的掌声里,那一刻,我突然理解父亲了。”
摩挲着旧军装上的军功章,老人说:“当年村里10个年轻人一起参军入伍,回乡的只有3个。和牺牲的战友比,我做这点事算得了啥?条件再艰苦,能比战场上苦?我活着,是替战友们活,我要把他们想干却来不及干的工作干好,才对得起他们。”
20世纪90年代,抗美援朝纪念馆移地改建,向社会征集文物。孙景坤默不作声地将立功证书、立功喜报和部分珍贵老照片捐出来。纪念上甘岭战役60周年时,相关部门邀请他去北京参加活动,需要穿军装拍照,他才从箱子底下找出军功章挂在胸前。
这些年,村里常有人说:“老孙,你参加革命除了带回一些奖章和一身伤疤外,什么好处都没有得到,太吃亏了。”孙景坤却说:“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从没想过什么叫吃亏,什么叫好处,也根本没有想过要捞点什么。”
多年来,孙景坤一直靠参加生产劳动获得的收入养家,除了政府每年给他的伤残抚恤金,多一分也不向国家要。
“和那些牺牲在战场的战友们比,我受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孙景坤说。
【人物简介】
孙景坤,1942年10月生,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人。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以及著名的上甘岭战役,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多次,荣获“抗美援朝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复员回乡后,曾任金山镇山城村第一生产队队长,带领乡亲拦河造田,造福一方。2020年10月14日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新京报记者 乔迟 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广州日报、参考消息网、辽沈晚报等报道
编辑 袁国礼
校对 李世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7 11:51 , Processed in 0.00765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