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76年陈锡联受毛主席所托,接下叶帅军权,邓小平:放心,他没野心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6 20:06: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76年陈锡联受毛主席所托,接下叶帅军权,邓小平:放心,他没野心                                                         2021-08-05 18:52                    

前言:
1971年,坠亡事件发生后,中央和军队内的形势异常复杂。叶剑英临危受命,接受了毛主席的指令,开始主持军委大局,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他可以联合周总理快速平稳军心,处理一系列问题,其能力不容置疑。
从1974年开始,周总理病情越来越严重,大大小小的手术让总理无法理事,叶剑英为了保证总理大权,力挺邓小平出山,这其中没有任何个人利益,完全为了全军全党。
图 | 叶剑英元帅

1974年10月20日,毛主席托人给周总理传达意见:“总理还是我们的总理……小平同志做第一副总理兼总参谋长,这是叶剑英的意见。我赞成照他的意见办。”
此后,叶剑英便从军委副主席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之前他曾力挺小平同志顶上来,在毛主席生命的最后阶段,同意了叶剑英的请求。然而,最后却不是选择了邓小平,而是由陈锡联同志来继任。
陈锡联,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1959年起任沈阳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处书记、北京军区司令员等职。
其实,论资历,论能力,论贡献,论威望,陈锡联是经得起考量的,但相比于叶帅来说,确实过于“年轻”了。所以这在当时引起了一片哗然。据陈锡联的夫人王璇梅回忆,当时有一条传言很盛,说是“陈锡联夺取了叶剑英的军权”
图 | 陈锡联上将

这个传言越盛,陈锡联心里就越没底,叶剑英退下来后,想从北京去广州居住,陈锡联就赶紧打电话问他说:“叶帅,你不能去广州。”叶剑英有点生气了,后来陈锡联说,他想挽留叶剑英不是不自信,而是想在自己心里有点底。
由此可见,陈锡联接下来军权后,确实有很多顾虑,现在环境复杂,毛主席能在最后关头选择自己,必然有一定道理。就这样,陈锡联顶着风雨,不负毛主席所望,出色地完成了军权大任。

毛主席对陈锡联,认可其能力,信任其人品

陈锡联是刘邓大军中著名的“三陈”之一,即陈赓,陈再道,陈锡联。李先念同志曾称赞他,“打仗数第一”,毛主席也亲切地称赞他为“司令”。陈锡联所领导的炮兵不但在朝鲜战场上发威,在著名的“万炮轰金门”(1958年8月23日—10月5日)作战中,更是威震台湾海峡。
为了更加了解陈锡联,我们精选几场有名的战斗,和一些关于陈锡联的作风,来说明陈锡联将军的丰功伟绩。
图 | 陈锡联陪同毛主席视察沈阳军区

陈锡联,1915年出生于湖北黄安彭家村,家里条件十分不好,为了改变生活出人头地,1929年,14岁的他便参加了家乡的游击队,同时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当时游击队的领导人便是鼎鼎大名的徐海东。
入党的时间是在1930年,算是一名老党员,1931年,还参加了多次“反围剿”,当时他就已经在红四方面军担任指导员。值得一提的是,1930年6月,徐向前指挥鄂豫皖红军第一军第一师攻打平汉路广水以南一个叫杨家寨的据点。陈锡联第一次正面面对敌人,在徐海东的鼓励下,陈锡联第一次拿着大砍刀往上冲,边冲边喊,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用毛主席的话说,枪杆子里出政权。也正是陈锡联的奋勇当先,很快便脱颖而出,从1933年开始,陈锡联历任红30军第88师263团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红4军第10师副师长、第11师政治委员等,可谓声名显赫,他的那个“小钢炮”的绰号也由此传来。
  据他自己说,“在这几次战斗中,我因冲锋在前、打仗勇敢而受到连、营首长的表彰。有一次,营长高汉楚在战后讲评时说:‘小胖(陈锡联小名)人小志气大,打仗很勇敢,就像一个小钢炮!‘小钢炮’这个绰号就在部队中传开了。”
图 | 1936年4月,陈锡联任红四方面军红十师师长时,在甘肃省镇原县相子镇留念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他的顶头上司是王宏坤,当时陈锡联团在忻口太原一战中,由于出色表现受到了彭德怀的嘉奖,于1938年起,担任385旅的副旅长,太行军区第3分区司令员。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其间,陈锡联率领第358旅奋起反击,歼灭国民党顽军6400余人。据说,“山西王”阎锡山曾说过:“陈锡联不好惹,我这块‘老锡’还是不硬碰他那块‘陈锡’好!”可见,陈锡联当时在八路军中的威望很高。
但作为军人,光打仗是不行的,那就成了许世友。陈锡联深知这个道理,他利用能学习的一切机会学习。或许说出来你还不信,如陈锡联一样,延安时期,很多将领甚至都不会写字。陈锡联便向有知识的人请教怎么写字,认字,慢慢学会了看书,这种精神是极其不易的。
毛主席创作出《论持久战》时,陈锡联读得很吃力,便主动找到刘伯承元帅给他讲述,他曾说:“刘伯承元帅就毛泽东军事思想对我的谆谆教诲,使我思之深,感之切,闭目可观,侧耳可闻,终生难以忘怀!”
图 | 陈锡联

1943年8月,陈锡联奔赴延安,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走进学校。他说:“在读毛主席的著作时,遇到不好理解的地方,我就向毛主席请教。”毛主席对这个陈锡联的印象很深,以至于经常和陈赓说起来他,像陈锡联这样爱学习的不多见。
当时陈锡联已经在八路军中声名显赫,早在百团大战时,他就在正太铁路西段进行战斗,重点活跃在山西榆次一带,遇到重要战斗,陈锡联亲自上阵,和日军伪军血战6昼夜,保护其他部队的安全,难怪当时山西的日伪军用方言感叹道:陈部,越来越硬了。
抗日战争结束后,陈锡联的部队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当时他不到31岁便担任司令员。他和邓小平在这时也有了很巧妙的变化。当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蒋介石调来20万大军“围剿”,考虑到大别山不利于兵团作战,邓小平觉得刘伯承年纪大了,应该让王近山和陈锡联部留下作战。当时刘伯承不同意,邓小平却坚持这样决定,他说:“我是书记,这件事就这么定了,我对他们高度信任。”听到邓小平的话,陈锡联心里暖暖的。事后证明邓小平是对的。
  陈锡联回忆时也说:“小平同志让我多和敌人作战,既是对我的鼓励,也是对我的信任。”
这种信任,和毛主席不谋而合,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胜利后,为了一鼓作气,党中央毅然决定发动淮海战役。淮海大战,既是小平同志的得意之笔,也是陈锡联的辉煌之战,当时小平同志纵览全局,和粟裕陈毅等同志一起运筹帷幄,陈锡联统一指挥由中原野战军第一、第三纵队和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组成的西集团在这场大战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陈锡联曾说:“作为一个军人,谁不想独当一面?是小平同志,当年给了我这个机会。”事后,毛主席高度评价淮海战役。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渡江战役,突破江防防线后截断浙赣线,迂回大西南,歼灭宋希濂集团,可谓立下了赫赫战功。
图 | 1949年7月,陈锡联任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时,在安徽芜湖进军大西南誓师大会上讲话

1950年,根据国内外形势,中央军委决定建立一支强大的国防军,毛主席当时钦点陈锡联,他说:“红四方面军有个陈锡联,外号叫‘小钢炮’,他应该是内行。”4月,毛主席亲自任命陈锡联为军委炮兵司令员。
其实,从陈锡联的履历来看,职位不是很高,却备受毛主席的期望。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将领都是各司其职,像陈锡联这样,得到毛主席重用的并不多。自从被毛主席亲自授命,陈锡联为了搞好是国内防空事业,开始大规模地组建炮兵。抗美援朝爆发后,陈锡联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从1950年朝鲜战争开始,到1953年年底,陈锡联的炮兵已达到23个师,其中火箭炮两个师,高炮6个师,炮兵团109个,整个炮兵兵力足有30万人。
在朝鲜战场上,陈锡联的这些家当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毛主席得知后特别指出,他说:“今年秋季作战,我取得如此胜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外,炮火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制胜的要素。”这无疑是对陈锡联的高度认可。
图 | 陈锡联将军

从1959年起,陈锡联开始担任沈阳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处书记等职,一直在兢兢业业工作,他是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毛主席钦点陈锡联,接下叶帅军权

毛主席把这件事敲定下来的时候,已经走到了人生的最后关头,或许对于被人来说,让陈锡联接下军权,确实有点难以理解。党中央的军权大任,向来是需要一个值得信任和久经考验的革命家来担任的,但从当时毛主席的意见中看,这却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
叶帅因为长时间的为党内事业忙碌,以费尽心力,疾病缠身,在叶帅提出退下的意见后,毛主席于心不忍,叶剑英是新中国的功臣,让叶帅继续担任军权大任再好不过了,但是叶帅主动请辞,毛主席也遵循他的意见。
1976年2月2日,中共中央专门就此发出1号文件:
  一、经毛主席提议,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由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
  二、经毛主席提议,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在叶剑英生病期间,由陈锡联负责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
在这个文件中,让华国锋担任总理,这怎么都说得过去,但让陈锡联接替叶帅的工作,就让大家无法冷静。那么毛主席为何要发布这样一个命令,让陈锡联替代了叶帅的军职呢?从陈锡联将军的履历,我们就已经找到答案。
于毛主席而言,选择陈锡联这个出身贫苦农家、始终对党忠诚、战功赫赫的新中国首任炮兵司令员,来统领这个大局,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用毛主席之前说过的一句话就是:“陈锡联从小参加革命,会打仗,带过兵团,带过炮兵,在国务院也有个职务,就让他管一下吧。”
而叶剑英对这个决定也是十分支持,叶剑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 ,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他的能力和威望是不容置疑的,陈锡联对这个老前辈也是十分尊重。毛主席曾称赞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图 | 叶帅晚年

陈锡联上任后,多次参加华国锋主持的小会议。自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后,陈锡联一直怀着悲痛和悼念的心情,在此期间,他多次向华国锋提出,希望请叶帅回来,恢复工作。华国锋告诉他,叶帅还有其他事要处理,军委的工作还是你继续主持。
那段时间,陈锡联在军委干得相当出色,他不负毛主席生前的期望,把军委的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小平同志多次夸赞他,在他被人质疑的时候,邓小平出面为他解围,这也是对他的高度信任。

邓小平:他不会造反,他不是造反的人

邓小平对陈锡联的好评已经不止一次,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就评价过陈锡联,他说陈锡联能打仗,是个出色的将才。
1989年11月20日,他在《对二野历史的回顾》谈话中,提起挺进大别山后的战斗,有这么一段话:
  “你们可能注意到,从战争一开始,每一次的具体作战,指挥的都是各纵队的头头,刘邓没有亲自到战场上指挥过一个战斗行动。羊山集战斗就是陈再道指挥的,好几个战斗是陈锡联指挥的,双堆集战斗有一面是王近山、杜义德指挥的,也是陈赓、杨勇、苏振华指挥的。我们没有发现过下面有什么不对的,也没有纠正过任何纵队领导同志指挥的战斗。”
其中这句“好几个战斗是陈锡联指挥的”就体现了小平同志对陈锡联的高度评价。
陈锡联第一次接触邓小平是在1938年1月山西辽县(现在的左权)的一次会议上,听说陈锡联会打仗,称赞他说:“陈锡联有吃肥肉的胃口,更有啃骨头的劲头”,当然也不只夸,还有批评。
图 | 陈锡联全家福

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让陈锡联担任重庆市长,陈锡联不干,他说:“我不会,也不懂地方工作,还是让别的同志干吧!”陈锡联的实话实说让邓小平很不满:“打仗是为人民,当市长也是为人民,不会不能学嘛?”事后,陈锡联对小平同志便谨慎起来,每当看到邓小平阴着脸,就说:“坏了,小平同志要批评人了。”
  陈锡联说:“小平同志批评一次,我们进步一次”
1976年,陈锡联担任军委重任后,曾联系过邓小平,还是希望叶帅回来主持工作,邓小平知道陈锡联的意思,便公开为他解围,小平同志说:“放心,陈锡联没有野心,也是不会造反的,他也不是造反的人。”
1978年秋冬之际,陈锡联曾被邓小平约见,作为邓小平的老部下,陈锡联很忐忑,生怕再得到小平同志的批评,刚见面就检讨自己,他说:“在我的一生中,我很对不起您。”其中的意思大家不说自明。
邓小平说:“那个时候,你也是无能为力啊,有错误了不要紧,改正就好了。”邓小平的安慰对陈锡联的触动很大,可见小平同志对陈锡联是十分关心的,日后,陈锡联在他的回忆录中曾写道:“小平同志一直关心和爱护着我,他的长者风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使我终生难忘。”
图 | 1989年11月20日,邓小平接见第二野战军战史编写组领导成员时与陈锡联握手

1980年,陈锡联将军功成身退,辞去一切领导职务,后面只作为中央顾问委员,很少参与领导工作。
就这样,一代名将回归平淡,这也是陈锡联将军的愿望。
1988年7月,根据小平同志签发的命令,陈锡联的胸前又挂上了一枚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9年6月10日,陈锡联将军于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4岁。
12月,张万年将军发表了怀念陈锡联的文章《人民功臣,英雄本色——深切怀念陈锡联同志》,他在文中说:“在长期革命战争中,他以共产党人特有的大智大勇,敢打善打硬仗、恶仗,常能出奇制胜,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谨以此文,向陈锡联将军致敬!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 23:17 , Processed in 0.00843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