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敢为毛泽东文字挑错的都是什么人?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28 07:45: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敢为毛泽东文字挑错的都是什么人?               

2021-08-27 11:58                    

                          

第一个是邵力子。

邵力子(1882年12月7日-1967年12月25日),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政治家、教育家。复旦大学杰出校友,早年加入同盟会,并与柳亚子发起组织南社,提倡革新文学。1920年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持上海《民国日报》,任总编辑。1925年任黄埔军校秘书长,参加国民党改组工作。1926年退出中国共产党。1927年后,历任甘肃省主席、陕西省主席、国民党宣传部部长、驻苏联大使等,主张国共合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政协常委,民革常委等。

1950年深秋的一天下午,毛主席邀请邵力子和傅作义将军(当时任水利部部长)到中南海颐年堂住处议事,谈有关治理淮河问题。三人谈了一会儿水利建设方面的话题后,主席站起身来,拿起两张条幅,邵力子和傅作义两人各拿一张。主席对邵力子说:“先生,你看我对治淮河的提法是否得当?”邵力子知道主席喜欢直言不讳,就说道:“主席,您看是不是把‘一定要把淮河治好’,改动一字,改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主席思索了一下,爽朗地大笑道:“好,改得好!一字值千金。”说着转身提笔挥毫把“治”字圈去,写个“修”字。他转脸又问傅作义:“傅将军的意下呢?”傅作义回答说:“修比治的含义深。”主席笑着说:“好,少数服从多数。”接着又把傅作义那张条幅上的“治”也改为“修”字。1951年5月2日,毛主席委派邵力子视察安徽、河南等治准工地,并向治准总指挥部授旗。锦旗上用金线绣着毛主席手书的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从此毛主席的这幅题词传遍了全国。

第二个是罗元贞。

罗元贞(1906-1993),广东省兴宁市宁新人,山西大学教授,是享誉海内外著名爱国诗人、学者、专家。不幸的是,罗老先生在那疯狂的年代,遭到不公正待遇,不但人身几经迫害,就连其著作也难免厄运。先生一生写诗词上万首,存之寥寥,其弟子马斗全、王灵善先生倾注心血,搜集整理成《难老园诗词选》。

1952年元旦,在东北执教的文史系教授罗元贞,读到了毛主席《七律.长征》,他觉得其中有不完美、欠妥之处。于是便在给主席写信贺年时,特地建议毛主席将诗中第五句“金沙浪拍云崖暖”,改为“金沙水拍云崖暖”。因为这首诗“五岭逶迤腾细浪”中,已有一个“浪”字,在同一首诗中,出现相同的两个字,一向为诗家所忌。

毛主席看完他的信后,专门给他回了封信:

元贞先生:

1月1日来信收到,感谢你的好意。此复。顺颂教祺。

毛泽东

1952年1月9日

果然,那首诗正式发表时,“浪拍”已改为“水拍”。1958年12月,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对自己的诗所作的批注中写道:“浪拍:改水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这里“不相识的朋友”指的就是罗元贞,因此,后来人们称他为毛泽东诗词的“一字之师”。

第三个是黄任柯。

黄任柯给毛主席写信时,是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后来任职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1957年2月,毛泽东读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报送的,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黄任轲1月30日的来信,信中提出毛主席所作《菩萨蛮.登黄鹤楼》一词手迹中的“把酒酎滔滔”一句,其中的“酎”字应为“酹”字。

1957年初,当时正在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二年级读书的黄任轲,见到报纸上刊登的毛主席《黄鹤楼》词中“把酒酎滔滔”一句,感到非常奇怪:“酎(Zhou)”作醇酒解,心潮怎么会在醇酒的海洋里一浪高过一浪呢?他联想起宋代诗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Lei )江月”一句,此句叙述诗人把酒浇在长江里,祭奠千古风流人物。他经过一些考证后,断定“酎”一定是"酹”的笔误,于是写了一封“北京,毛主席收”的普通信件,讲明了他对“酎”、“酹”的看法。过了不久,他收到一封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5月23日的信,信中说:黄任轲同学:你的来信毛主席已经看过,他说你提的意见是对的,嘱我们代复,此复,并致敬礼!

第四个是孟运荣。

孟运荣给毛主席写信时,是江苏泰县茆戚小学校长。

1957年,中国文联准备创刊《诗刊》。毛主席召《诗刊》总编臧克家去谈话,臧克家要求毛主席把自己创作的诗给《诗刊》创刊号发表,得到毛主席的同意。臧克家将这一消息向文艺界负责人作了汇报,并与《诗刊》社的同仁进行了商量,于是就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附上一些传抄的毛主席诗词,请毛主席订正。毛主席接到信后,不久就给他们写了回信:

克家同志和各位同志:

惠书早已收到,迟复为歉!遵嘱将记得起来的旧体诗词,连同你们寄来的8首,一共18首,抄寄如另纸,请加审处。

这些东西,我历来不愿意正式发表,因为是旧体,怕谬种流传,遗(应为“贻”)误青年;再则诗味不多,没有什么特色。既然你们以为可以刊载,又可为已经传抄的几首改正错字,那末,就照你们的意见办吧。

《诗刊》出版,很好,祝它成长发展。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体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这些话仅供你们参考。

同志的敬礼!

毛泽东 1957年1月12日

1957年初,孟运荣看到毛主席写的这封信,认为“遗误青年”句中的“遗”字,应为“贻”字。于是就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毛主席看后,就要秘书室给孟运荣复信,说他的意见是对的。

第五个是梅白。

梅白,(1922-1992年),学名国定,湖北黄梅人,作家。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某部宣传科长,中共地方组织的区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鄂东干部学校副校长,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还兼任武汉大学教授、《七一》杂志副总编、中共荆门县县委书记等职。十年动乱期间,梅白被称为"黑笔杆子"并被逮捕,1976年平反出狱。

1959年,毛泽东在庐山会议初期,印发他的《到韶山》一诗。他向有“荆楚才子”之称的梅白征求意见,梅白提出“别梦依稀哭逝川”的“哭”改为“咒”更好。毛泽东欣然接受,称梅白是“半字之师”。另外,《到韶山》诗最后一句原为“要使人民百万年”,梅白认为有口号之嫌,毛泽东改为“遍地英雄下夕烟”。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7 22:01 , Processed in 0.00771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