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4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万里黄河第一坝”!《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带你走近油画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29 03:50: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万里黄河第一坝”!《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带你走近油画                                                         2021-08-28 21:57                    

“万里黄河第一坝”!《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带你走近油画《黄河三门峡·中流砥柱》……  央视科教 6月8日

千百年来,黄河下游屡屡决口改道,泛滥成灾。人们一直寻求治理黄河水患的方法。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即把治理黄河列入治国理政的重要议程。

1952年的深秋,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出京巡视就选择了黄河,并且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1954年6月,一个由120余人组成的专家工作组,沿着黄河入海口溯游而上,考察了三千多千米的河道。

当专家工作组来到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处的一处峡谷,并勘测了当地的地质和水文数据后,他们感到兴奋不已,因为他们在这里找到了一处修建水利枢纽工程的绝佳位置。后来,名震遐迩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在此建成。

当年参加考察的专家组一致认为,在三门峡建立一座水利枢纽工程,不但可以担负黄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对保护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和江苏五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发展航运、开发水利发电。

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破土动工!成千上万的工程物资从全国各地运抵此处,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在这里安营扎寨。

不论严寒酷暑,工人们都抱着“比、学、赶、帮、超”的信念,卯足了干劲儿奋战在工程建设的第一线。

点击视频,听专家为您讲述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背后的故事

1958年12月,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截流成功; 1960年9月,三门峡水库实现蓄水。 三门峡大坝仅仅用了三年多时间就宣告竣工,它的建成结束了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漫长苦难历史。

作为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世界多泥沙河流综合治理与开发贡献了中国方案。

1956年,画家吴作人根据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的景象,创作了油画作品《黄河三门峡·中流砥柱》。

《黄河三门峡·中流砥柱》画面纵向由上到下,可分为天空、山峦、河水三部分。

横向可分为左岸的峭壁、中间的河中沙洲以及右岸的河滩三部分,构图非常均衡,使作品观感沉稳大气。

画面左侧深褐色的峭壁呈现出一种森森的压迫之感,画家在岩石上做出刮擦的肌理,更加剧了险峻逼人的气势。

左岸的山脚下,有几顶简易的帐篷房屋,是勘测人员的工作场所。而帐篷前支起的木架,是临时架设电路的电线杆。

画面的中心是河心三岛,传说这是大禹治水时的“剑劈三门”,在黄河激流中就形成了“人门”“神门”和“鬼门”。

右岸的河滩之上,聚集了众多工作人员,他们正在执行一项地质勘探的爆破任务,而在不远处的山石后的炸药已经引爆,山体炸裂,飞石四溅,就像是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的冲锋号角。

画家 吴作人巧妙地以画刀推捻颜料,形成了暗流涌动的回漩态势,表 现出水流的速度感,也突出了河道的险势。

画作中激流翻滚的白浪是用调色刀勾画的,它加强了水面反光的效果,使流水更加生动有致。

吴作人对民族油画的理解正体现在水墨笔意和刀笔相糅的浑然相融的手法之上。

点击视频

了解更多关于画家吴作人的创作背景

1955年12月1日,当吴作人前往三门峡进行采风时发现:站在不同的地点去观看三门峡,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经过仔细比较和观察,吴作人发现站在山顶看三门峡,能展现出轰轰烈烈建设场面的全景。

当时他对 他看到的这个场景非常感动,充满了创作激情,就决定一定要把这样的一幅场景 画下来。

——吴宁(吴作人的外孙女)

怀着这份创作激情,凭借扎实的绘画功底,吴作人回到北京后仅仅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了《黄河三门峡·中流砥柱》的创作。这幅作品成为了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

三门峡水利枢纽与后来的许多大型水利工程相比,规模并不算大。但是,它在新中国水利史上的地位却是无可替代的,它是新中国兴修水利造福人民的开始。

伴随着三门峡大坝的建设而兴起的新兴城市三门峡,经过60多年的持续建设和发展,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郑西高铁、连霍高速公路横贯东西;以科学技术作支撑的林下种植及森林景观悄然兴起,成为三门峡市新的发展业态。

位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的三门峡,将在黄河国家战略和乡村振兴的双重战略历史机遇下,再创辉煌!

修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过程中工人们克服了哪些困难?画家吴作人创作这幅画时在色调的运用上又有哪些巧思?

让我们跟随中共党史专家江英、美术评论家于洋一起,了解《黄河三门峡·中流砥柱》背后的故事!

更多精彩内容

敬请关注

CCTV-1

6月8日 22:30档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监制 / 田龙

主编 / 刘铭

编辑 / 田楚韵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1-8-29 03:51:58 |只看该作者

黄金程:用画笔为黄河立传弘扬民族精神

  黄金程:用画笔为黄河立传弘扬民族精神                                                         2021-08-28 08:15                    

黄金程:用画笔为黄河立传弘扬民族精神
原标题:黄金程走遍九省五十余县考察写生,历时十载绘就大河史诗(引题)
用画笔为黄河立传弘扬民族精神(主题)
北京日报记者 李俐
今年8月开幕的“中国美术馆藏黄河题材美术精品展”上,抗战以来几代美术家的黄河主题经典作品首次集中展出。在水墨画《黄河龙门》前,满头白发的画家黄金程驻足良久。今年已经84岁高龄的他,再次见到自己30多年前的画作,就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激动不已。

《黄河龙门》在中国美术馆展出,84岁高龄的黄金程(左)再次见到了自己创作于30多年前的画作。 北京日报记者 阎彤摄
六上黄河走遍九省五十余县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这是诗人李白咏颂黄河龙门的千古绝唱。龙门是黄河的咽喉,位于山西省河津市西北与陕西韩城市交接的黄河峡谷出口处。此处两面大山,黄河夹中,河宽不足40米,河水奔腾破“门”而出,一泻千里。黄金程的《黄河龙门》,描绘的正是大河奔流至此,惊涛澎湃、水雾升空、惊天动地的一幕。
“黄河冲破崇山峻岭,滚滚向前,让人感受到一种挣脱羁绊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体现,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奋勇向前的体现,这种力量深深感染了我,所以创作了这幅画。”黄金程透露,《黄河龙门》是《黄河魂》组画中的一幅,创作于1989年,2004年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7年过去了,看到画作被如此完好地保存和展示,他的内心满是感慨与感动。
上世纪80年代初,正值壮年的黄金程萌生了用画笔为黄河立传的想法。在他看来,黄河不但有气势磅礴的自然景观,还有光辉灿烂的人文历史景观,只有描绘奔腾不息的万里黄河,才能表达他的一颗赤子之心。为此,他只身一人,踏上了黄河考察写生的道路。
从1984年到1989年,黄金程每年十月出发,春节前返家。这六年中,西起河源,东至入海口,他的足迹遍及九省五十多个县,参观考察景点数十个,行程三万里,积累笔札、写生稿无数,然后去粗取精、反复提炼,历时十载绘就出《黄河魂》组画,完成了美术史上的一次壮举。
一次次冒险探索艺术之路
1984年中秋节刚过,黄金程就背起行囊、画箱,搭上列车远行了。他行程的第一个点就是距黄河源头不远的星宿海。当时的黄金程心潮起伏:“黄河是母亲,那里就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姥姥家’,我到‘姥姥家’寻根来了。”后来,他在画《河源》时,手中的笔完全受了这种感觉的支配:“我在给姥姥画像,那些水流就是姥姥脸上的血脉。”
离开河源,他顺流而下,一路前往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写生。在秦兵马俑坑前,他如醉如痴,惊诧不已;在黄帝陵,他找到了中华民族之根,也找到了心灵的依托;在龙门石窟,他暗下决心,要把这一文化遗产当做重头作品来画……第一次走黄河的黄金程横跨六省,仿佛穿越在历史的隧道中,愈走愈觉得中华母亲胸襟的博大,愈看愈叹服华夏子孙的伟大。
怀着为黄河立传的抱负和使命感,黄金程一次又一次整装出发。为了画壶口,他先后去了两次。第一次是在1985年秋,当时旅游业尚未开发,壶口附近连一个专门的旅店也没有,他就住在黄河边上一户农家,与毛驴挤在一间屋里,一夜未合眼。天明离开后,他胡乱在山上摘了些酸枣充饥,随后挤上了汽车,一天的路程,滴水未进。到了吉县,他恍惚中下了车,便一头栽倒在地,不省人事,幸亏当地的村干部把他救醒。第二年,他又去了壶口,这次住在开封,谁知晚上竟发生了地震。
更危险的还有华山之行。那一次恰逢接连阴雨,由于日程安排得满,他从没有避雨的习惯,雨中登华山,自然是险上加险。他在华山雨中游了七天,得画稿八幅,可谓满载而归。他说:“艺术之路就像这华山之路,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冒险一步步登攀。”
难忘黄河纤夫的不屈不挠
六上黄河,让黄金程不断感知着中华文化的深沉和厚重,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山水画家不仅要画山水,还要“画文化”,更要用画笔讲述好黄河故事。
经过十年的创作,黄金程完成了《黄河魂》系列组画。该组画分为三大篇章,共120余幅。其中,“大河风光篇”是对黄河流域之崇山峻岭、苍松翠柏、日月风云等自然景观的审美观察;“大河风物篇”是对寺庙遗存、残碑断碣、摩崖石刻、远古器物等古迹名胜的审美感悟;“大河星座篇”则是对三皇五帝、秦皇汉武、现代领袖等灿若星辰的文化人物的审美沉思。这三大篇章横绘一万里、竖画五千年,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黄河文化生生不息的精髓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其具有迥异于同类题材作品的历史深度与文化容量。该组画分别于1997年6月和2004年4月两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受到广泛好评。
从47岁到57岁,黄金程把一个艺术家最黄金的岁月献给了黄河,而黄河也使他的艺术生命得到了升华。如今再次回想六上黄河的经历,令他印象最深的就是黄河岸边纤夫的身影:“他们匍匐着身体,用手扒着地面,一步一步艰难地拖着船和货物前行。他们身上这种不屈不挠、坚忍顽强、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精神、黄河精神的一部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8 15:29 , Processed in 0.00996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