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津湖战役:志愿军万人冻伤,因何89师仅400人?其政委功不可没!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9-3 19:50: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长津湖战役:志愿军万人冻伤,因何89师仅400人?其政委功不可没!                                                         2021-09-01 12:25                    

01潜在顾客:
在抗美援朝,第二次长津湖战役中,4000多人死于极寒低温,3万名志愿军不同程度冻伤,全部来自第九兵团。这个血腥的数字说明了这场战斗的复杂性。
当时第九兵团主要位于战场的东线,西线战场与东线相比并不是这样。在因为西线部队士兵主要是原东北边防军组成,他们在严寒的东北服役许久,已经习惯了战场低温。,他们有很多御寒的材料。他们不会被战场上的低温分心,可以不分心作战。
当时的而东线战场上的士兵们基本都出身于东南沿海地区,他们正全力准备进攻台进行演练。去北方之前,他们都穿着单裤。接到支援朝鲜北进的动员令后,部队迅速集结。当时,他们在各项准备没有做好,后勤物资短缺的情况下就上战场了,因为时间紧急。

在长津湖零下近40度的环境下,第九兵团战士严重冻伤,当时的场景是一个冰雕连。
东线很多部队都经历过冻伤减员,但有一个师没有经历过严重减员。这支部队是第20军第89师,全师只有400多人冻伤,和其他师相比还是相当不错的。这个单位有什么特别的,或者说用了什么特别的方法避免了上千人的冻伤?
不管这个师的情况如何,当时第九兵团有三万多人冻伤。有人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当时第九兵团缺乏足够的防寒物品。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1.九兵团20军、27军、26军防寒物品分布情况
第20军有5万多人。从《第九兵团冬装分发情况》记载的数据来看,虽然匹配号码短缺,但在20军正式进入朝,后,东总陆续送来了冬装,20军在长津湖战役前基本实现了一套冬装。

后来,当棉鞋和棉帽等保暖材料短缺时,士兵们保持手脚温暖,把棉被拆了用作材料制作袜子,手套等东西,总体来讲20军战士御寒的物资是足够的
第27军进入朝,后,他们收到了39527件棉大衣,他们的部队开始
长津湖动身前,有充足的时间发放这些御寒大衣。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7军有部分士兵是在东北临江老百姓家中暂时居住的,当时东北屋中会烧炕御寒,当时战士们可能习惯了便将大衣放在了临江,所以在后来的资料中,才会显示80师缺少大衣。不过根据资料显示总体而言,27军不缺乏御寒物资。而26军入朝最晚,因此这个部队相比于前面入朝的部队而言,部队士兵受冻伤的情况相对较少,而且根据情况推断26军的棉衣缺口不大的。如今一来第九兵团进朝的三军,就都是棉衣不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3万余人的冻伤情况?

03二、导致兵团三万余人出现冻伤的真实客观原因
其实第九兵团的大部分都是南方人,他们没来得及适应朝鲜高冷的环境,就因为战局的紧张局势匆忙入朝了。当时上级领导根本来不及对士兵们进行防寒措施的教育。
当时我方志愿军相比于美军而言,不仅差在武器装备上,在运输交通上亦是差距很大。当时受限于崎岖的地理环境以及运输汽车的缺乏,后勤的物资总是姗姗来迟。而且加上环境的低温,许多热食送到了前线就变成了冰块。
在缺乏物资补给的情况下,战士们一般都只能吃土豆过活,当时因为低温土豆外面凝结了一层层的冰,使得土豆咬起来坚硬无比,而且就吃土豆根本难以支撑人体基本代谢所需热量。而且当时士兵多数初次面对残酷战场,很多人精神紧张因此时常睡不着觉,这种情况下人体抵御力下降,冻伤概率也因此变高。

再加上当时大多数士兵是南方人,又是匆匆入朝根本没有经验应付极寒环境的生活。由于没有事先受过防寒教育训练,所以面对朝鲜的满天冰雪和严寒低温基本没啥处理办法。当时许多手脚被冻得严重的士兵,获得烤火的机会后立刻把手脚凑到边上,殊不知这时最好是先用温水解冻,立刻烤火伤害很大。
朝鲜的冬天一般温度都在零下,常见温度是零下二十,而当时长津湖地区温度直逼零下四十的严寒。人体在这种极寒情况下暴露太久,会造成严重冻伤,这种极寒即便是有棉大衣也是收效甚微的。而当时美军有着制空权的优势,让志愿军胆战心惊,志愿军不能生火暴露方位,大部分情况都是风餐露宿。而当时美军后勤优势明显,他们的防寒装备十分充沛,还有帐篷可以居住。
虽然当时第九兵团棉大衣基本不缺,但是面对零下四十的极寒,棉衣起效也是甚微。而且当时长津湖上空一直落雪加上严寒低温,所以战士运动流汗会立刻凝结成冰,这冰直接粘住了皮肤,甚至于有些士兵为了把鞋子脱下,把皮肤都扯了点下来。

这就是为何会有三万多人冻伤的情况,实际上这还是师政委王植敏出谋划策后的结果,要不然冻伤情况更多,这位政委王直都做了什么呢?
04三、王直政委的关键办法,避免了数千人冻伤情况的出现
在政委王直收到带领部队北上的命令以后,他敏锐感觉到这是动员令,他让人买了有关抗美援朝动员令宣言的报纸,并把报纸传达向下属各部队,接着很快召开了党委会议学习相关的精神。很快北上部队到达了锦州车站,此时王直已经感受到了东北的严寒。
向来敏锐的王直觉得这严寒一定会严重影响士兵的战斗,他和师长商量后决定一定要保障后后勤,为了安全与效率特派副师长负责御寒物资的任务。

在到达东北沈阳后,89师决定停留一天进行装备的补给,当时王直与师长余光茂,还有副司令贺晋年动员士兵们赶紧换上了棉大衣,但其他身体部位的保暖用品非常欠缺,如棉帽,棉手套。当时王直想了个办法,就地取材利用多余棉被中的棉花,制作手套,帽子等用品。
89师入朝后,所属267团在遭遇战中遇到了美军陆战一师第七运输大队。
纵观上个世纪的抗日与解放战争,我军充分发挥优良传统,利用战场清扫而来的武器扭转了与敌人武器上的差距,这样的事情在朝鲜战场上同样发生着。
89师267团入朝以后,与美陆战一师第七运输队遭遇,双方爆发了激烈的战斗,最后我军267团小胜对方缴获了物资。缴获的美军物资中就有御寒保暖的物品,当时美军士兵在朝鲜战场上生活不要太滋润了,天冷了有各种防寒物品,晚上还能在绵绵的睡袋里安然睡去。
267团这次遭遇战缴获了3000床羊毛军毯。

3000床军毯如果一一分配,是不够全师人数的。当时针对这批物资如何分配,大家众说纷纭。有人觉得缴获物资应让上级领导指示如何分配,也有人说物资的缴获最大功劳是267团立下的,应该由他们来处理。
看讨论许久都没有一个统一结果,政委王直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觉得可以把这3000床军毯进行再加工,把它们做成能保护士兵手脚的御寒物品。有些人后勤人员觉得如此利用,有些奢侈浪费了,也有人觉得政委物尽其用的办法挺好的。
最后王直政委还是敲定下来处理办法,他认为保护好战士的手脚,才能发挥出部队的最大战斗力
正因为政委王直的这个建议,使得89师在后面的长津湖战役中发挥出色,而且全师成了冻伤士兵最少的部队,而且89师也成了当时唯一能追击美军作战的部队。

05总结
长津湖战役结束以后,王直因为做出突出贡献受到表扬,但89师整体出现减员情况太过严重,所以被撤销了编制归入到了其他三师,而王直便被调任26军任职了。
1955年王直获得了少将军衔,之后又出任了许多大小官职,如福建军区副政委等官职。王直将军一直是一位非常贴近民众的人,在某次回乡路上遇到堵车情况,当时警卫员埋怨当地的交通情况。而将军教训警卫员,看到老百姓们能够开上私家车,这是好事呀,说明老百姓真正过上了好日子,这就是我们作为党员干部最大的心愿完成了。
王直将军最后享年98岁,逝世于2014年,王直老将军的付出,后人将会永远铭记在心,他老人家在天堂一定很幸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 15:20 , Processed in 0.00762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