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7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朱元璋十世孙朱耷:改名换姓60年,死后在国际上都有影响力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5 18:12: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朱元璋十世孙朱耷:改名换姓60年,死后在国际上都有影响力                                                       

2021-09-17 11:37                    


                          崇祯年间,青年朱耷胸怀壮志,希望通过十年所学博取功名,用经纶之学挽救倾颓的大明江山。然而,身为王爵之后的朱耷身份敏感(《国典》规定宗室子弟不得参与科举),无法参加考试。
为了在科场上实现价值,朱耷甘愿放弃宗室子弟的身份,以平民百姓的身份参加科举。十五岁的朱耷,顺利地通过考试,成为秀才。
朱耷的进取,在当时普遍混吃等死的公子王孙中无疑是一种壮举。

然而,正当年少成名的朱耷打算进一步考取进士功名,进而报效祖国时,他所在的王朝已病入膏肓。崇祯十七年,大明覆灭,而朱耷的父亲亦在这一年离世。
一切都发生在朱耷十九岁的那个夏天,朱耷还没能将自己的满腹经纶发挥在仕途上,国家的根基就已断裂,大明王朝轰然倒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朱耷的夫人和孩子也在不久之后相继病亡。国破家亡的遭遇,让这位天之骄子的前路一片迷茫。
作为前朝王爵,朱耷的处境是相当危险的。在当时,不论是大顺还是后金,均对朱家后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迫害。身为末路王朝的宗室子弟,朱耷的生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为了活下去,朱耷不得不改名换姓,一路来到江西奉新县,在山中搭建茅屋隐居下来,就这样过了三年野人一样的生活。

当朱耷重新走出大山时,大明王朝已成为过眼云烟,复国业已变成不切实际的空谈。
顺治五年,朱耷来到奉新县耕香庵,受方丈点化落发为僧,皈依佛门。在朱耷三十六岁这一年,朱耷又皈依道教,来到南昌修建青云谱道院,成为一名方外之人,与世无争。
故国覆灭,朱耷亦没有成家的打算,痛苦如斯的他,只能通过书法绘画来平静内心。由于朱耷身处僻静之地,鲜有外人打扰,这也使他得以一心一意进行书画创作。倘若,没有这段时间的潜心创作,亦不会出现震惊艺术界的八大山人。
随着朱耷在书画领域的造诣越来越高,他笔下的作品逐渐流传出去,成为上流社会炙手可热的艺术品。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随着“八大山人”的名号传遍中原,麻烦也尾随而至。康熙十七年,临川县令久仰朱耷之名,将其召入衙门,想要让他担任幕僚,为满清效忠。

身为大明遗老的朱耷,怎会忠心于后金宗室呢?
于是,朱耷效仿唐寅,终日装疯卖傻,时而大哭时而大笑。某个寂静的晚上,他默默地焚毁了自己的道袍,独自潜回南昌,继续隐居生涯。
自朱耷五十九岁开始,他便开始在作品中使用“八大山人”的字号,直至去世。当时诗人叶丹曾作《八大山人》诗一首,描写他在这里的生活情况:
“一室寤歌处,萧萧满席尘;
蓬蒿丛户暗,诗画入禅真;
遗世逃名志,残山剩水身;
青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
之所以朱耷自号“八大”,史学界众说纷纭。
比较靠谱的一种说法是,“八大”取自佛门的“四大”,加上东南西北“四隅”,是为“八大”。
朱耷在为自己的画卷署名时,经常将“八大山人”这四个字连写,以至于,前两个字既像“笑”字又像“哭”字,而“山人”连写又恰似“之”:哭之笑之,哭笑不得。

朱耷人过花甲后,将自己的道观托付给徒弟涂若愚,独自前往章门修了一所陋室,靠卖书画安度晚年。公元1705年,朱耷在他的陋室中走完了人生之旅,终年八十岁。
至于他的墓地:
一说朱耷葬于南昌城郊窑湾了英家山,但解放后迁墓时,仅见一些朽木铁钉,未见骸骨,可能是他的衣冠冢。
牛石慧墓在青云谱南将军岭,墓中有骨灰一罐,解放后亦迁葬于青云谱内吐珠山。
另据《新建县志》、《西山志》载:朱耷墓在县西北三十里即今西山璜溪公社的猴岭一带。
朱耷墓葬确在何处,现今已难以查考了。

根据一些零零星星的记载,晚年的朱耷只是一个身材略显干瘦的老道,一件缝缝补补的道袍常年穿在身上,鼓荡的长袍就像灌满了寒风一样。可以说,这样一位其貌不扬的道士,用与他身材一样干瘦的画笔,为后人展现了具有磅礴生命力的艺术境界。
欣赏八大山人的作品,就像在读一部佛典道经,整幅画卷给人一种悲寂、孤独的感觉。透过尘封的墨迹,我们仿佛能触碰到几百年前那个孤独且伟岸的灵魂。即便数百年的时间悄然消逝,八大山人也早已成为一捧黄土,但这些封存在画卷中的强烈生命气息却永远不会消散。
“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
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
好第一句“墨点无多泪点多”,夫子自道,最言简意赅地说出了他绘画艺术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只有沿着他所提示的这条线索,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赏这位画家的伟大艺术作品。

与大多中国古代画家不同,朱耷的画在国际上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时至今日西方艺术界仍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说八大山人不雅!”朱耷在书画领域的成绩,可类比音乐魔鬼贝多芬、油画魔鬼毕加索。外国人习惯用“东方的艺术魔鬼”称呼朱耷,可见其作品拥有多么强大的震慑力。朱耷的墨宝,即便摆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亦会让外国人感受到强烈的穿透力。
参考资料:
【《八大山人:书画里都是谜》、《朱耷艺术简介》】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1-10-15 18:14:0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岚影 于 2021-10-15 18:15 编辑

秋日赏菊:一起来看“八大山人”笔下的菊花      2021-10-15 16:21                    

                          

在古代民间,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的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又是一年赏菊时,江西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馆长周晓健为我们解读蕴藏在古画中的“传承密码”。

菊花因其高洁的品格,被许多文人雅士视为知己,“八大山人”也不例外。据周晓健介绍,“八大山人”直接以菊花为主题的作品有数十幅之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瓶菊图》。

《瓶菊图》(资料图,八大山人纪念馆提供)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是明朝宗室,明亡后遁入空门,以书画自娱。55岁时还俗入世,选择书画作为自己的归宿。其作品笔情恣纵,不拘成法,画面简洁,冷逸空灵,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画坛影响持续至今。

朱耷擅长花鸟、山水、书法,以白眼向天的花鸟闻名于世;但这幅题识为“甲戌年之重阳画”的《瓶菊图》却因其亲切宁静的气息受到世人的钟爱。画中菊花的高低错落、疏密聚散在落笔时就用心经营过了,瓦罐也因柔韧自如的线及透明淹润的点在土气的质感之外又多了一份灵气,画面恬淡、自然。

周晓健说,康熙三十三年政局平稳、国家安定,这一年的朱耷69岁,还俗已十余年,在安稳的生活中创作,自然流露出松快空灵的情绪。他在禅、道的思想滋养之下融会贯通,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超脱。

这一年,朱耷似乎兴致很高,除了《瓶菊图》外还创作了《鱼鸟图》以及《安晚册》中的《鹌鹑》,均有题识可考。《鱼鸟图》中石头的造型圆润,用笔圆融,鸟之闲栖、鱼之悠游见诸笔端。“鹌”与“安”谐音,鹌鹑的形象有平安的寓意。画面中两只鹌鹑偏安于怪石之下,石缝中点缀了数朵菊花,生气十足。

《鱼鸟图》(资料图,八大山人纪念馆提供)

《鹌鹑》(资料图,八大山人纪念馆提供)

周晓健说,1694年是朱耷艺术风格转折的重要一年,仅这一年的存世作品有70多件,其中包括著名的《安晚册》。在完成《瓶菊图》和《鱼鸟图》等画作数十天后,“八大山人”落款的“八”字便改用两点写法,从“笑之”变为“哭之”。

“这一时期的作品都表现出朱耷对生命的思考,他进入了艺术的全盛期与高产期,在‘物我两忘’与‘天人合一’中,画出了他的生命体验,这是另一笔宝贵的传承。”周晓健说。

记者:袁慧晶

编辑:廖翊、冷彦彦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0-7 01:28 , Processed in 0.01199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