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中华”在古代究竟何意?古今用法大不同!
2021-11-11 13:30
众所周知,今天,每当人们提到“中国”或“中华”,都知道它是我们国家的简称,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然而,“中国”和“中华”这两个称呼,在我国古代也常为人们提起,然而,它们的真实含义却和今天所使用的含义大不一样。 “中国”,在古代文献中属于多义性的一个词组 “中国”一词的出现,从有历史记载可考的层面来讲,至少已经存在了三千多年的时间。在1983年出土的西周初年文物青铜器“何尊”,在它的铭文上,就记有“余其宅兹中或”字样。 根据专家考证,铭文上的“中或”就是“中国”。当然,它从含义上来讲,自然非今日“中国”之意,而是指“居天下之中”的意思。因为,那时候的“国”,古意有“城”之意。 首先,“中国”一词指一国的国都,即一个国家政治中心的别称。 在殷商时期,中国一词应为殷商王朝的中心地区。对于这一诠释,《尚书▪梓材》提到: “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 大致意思是说,上天既然已经将“中国”的臣民和疆域赐予了周先王,当今的周王只有以施行仁德之政,来教导殷商之顽民,才能使得其人民心悦诚服,以此完成周先王所承受的天命。由这一段历史文献的记载,我们基本可以推断,殷商时期的中国,应该就指的是殷商王朝的中心地区。 再如《国语▪吴语》中,提到越国在分析吴王夫差必败时说到: “吴之边鄙远者,罢而未至,吴王将耻不战,必不须至之会也,而以中国之师与我战。” 这里的中国,也说的是国都的意思。 其次,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一直到清朝结束,“中国”一词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中国”指“中原”的用法,这在多个历史文献中也有相关论述。 如《齐桓晋文之事》提到:“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写到:“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等。这里的中国,基本都是来指代中原地区的。 编辑 “中华”,在古代也有着多种含义 关于“中华”一词的来历,从民间的说法来讲,可推及到上古。 这里有个“三味生奇花”的故事。 相传,天帝为了选拔人间帝王,特意对天下的部落首领定下条件,要求谁能在一夜之间造出一座天梯,使茫茫大海长出石莲,便封谁为人间的帝王,来掌管天下之事。 后来,炎帝应天帝要求完成,在一夜之间创造出了天柱峰与“三味生奇花”的莲花顶,终于成为了人间帝王。再后来,炎帝尝百草不幸吃到毒草,在莲花峰底身亡,后人为了纪念炎帝,就以“三味生奇花”之名义,将天台山的莲花顶称为“中华”(古语花通华)。 同时,又因为炎帝为华夏民族的始祖之一,于是中华就成了最早的中国之代指。 当然,由于这一说法神话色彩浓厚,而且也没有十足的史料作为佐证,因此我们只能当故事来听听。 若论“中华”一词在古籍中出现的时间,最早使用是在天文方面。《天文经星·中宫》称: “东藩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东太阳门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第三星曰次将,其北,东太阴门也。第四星曰上将,所谓四辅也。” 再后来,东晋权臣桓温(公元312年—公元373年) 《请还都洛阳疏》中也出现了“中华”字眼,其内容为: “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 总体来讲,中华在古时候使用的大致含义,最主要的有如下两种: 其一,上古时期“中华”用来指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 其二,“中华”一词在中国古代的用法与“中国”类似,常常泛指中原地区。 如《三国志》就提到:“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这里的中国就指的是中原地区。 结语: 由此可见,古代对于“中国”和“中华”的地理名词使用,与今日之“中国”和“中华”所表述的含义并不相同,也是在今天才明确上升到国家名称之简称的直接用法。 『文/淳帧通安,笔名宏罗,本文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留言、探讨,感恩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