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徐悲鸿与刘海粟为何恩怨?从年轻斗到去世,究竟谁对谁错?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 05:34: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徐悲鸿与刘海粟为何恩怨?从年轻斗到去世,究竟谁对谁错?                                                         2022-01-10 11:57                    
                                       

徐悲鸿
风雨飘摇的年代中,眷侣不见得似二人追的这么紧,徐悲鸿与刘海粟这对“师徒”却互“追”了彼此半生。
若不是徐悲鸿英年早逝,恐怕刘海粟的后半生还是不得安生。
不过,1912年和1932年的刘海粟可不是这么想,当时的他没有对徐悲鸿避之而不及,反而追的比谁都紧。
逢人便会询问,“你有见过我的学生徐悲鸿吗?”

年仅19岁的刘海粟任校长
1912年的一个夜晚,16岁的刘海粟在偌大的上海逢人就问“你有见过我的学生徐悲鸿吗?”
已经数不清问过多少人了,这一次得到的回应还是对方匆忙中的几个摆手,实在是太晚了,路人都着急赶路回家。
刘海粟的衣襟被汗水浸透了,有些磨红的脚掌隐隐作痛,他望了望身后的人,知道他们也累了,拍了拍张聿光的肩膀。
“算了,我们回去吧”。

徐悲鸿
彼时,17岁的徐悲鸿已经踏上了赶往老家江苏宜兴的旅途,他患病的父亲正在家中等待着他的归来。
徐悲鸿摸了摸自己有些空荡荡的口袋,心中更是荒凉,嘴里忍不住嘟囔“呸,野鸡学校”。
归途早已没有了来时的欣喜,一个梦魇般的名字也植入到了他的脑海中“刘海粟”。
在那时,刘海粟拿着父亲给的1000银元开了上海美术学院,担任挂名副校长,春风得意,誓要在美术教育上大展拳脚。
徐悲鸿只是他学生当中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学生,甚至上了半个学期的课,他都没有教过徐悲鸿。

仅存的上海图画美术院大门
那时的徐悲鸿确实普通,日子更是过的还不如普通人,他与刘海粟之所以能相见,不过是《申报》上的一则告示。
“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第一所专门学习美术的学校”看到这里,还在用卖画维持生计的徐悲鸿动了心。
和身边人简单商量了下,拿上空了半袋的钱袋子,徐悲鸿踏上了大都市上海的旅途。
刚见到刘海粟时,徐悲鸿心就凉了半截“做事的校长怎么是这么小的孩丫子”。
自家父亲徐达章也是宜兴当地有名的画师,自己跑了这么远的路,就来投奔一个乳臭未干,比自己还小的娃娃当老师,真是荒唐!

上海图画美术院
上了半个学期的课以后,“荒唐感”未减反增,刘海粟的学校授课方式十分自由散漫,在徐悲鸿眼里“不成体统”。
恰逢父亲病重,徐悲鸿匆忙收拾了行李,不辞而别。浪费掉的学费,徐悲鸿自当是吃了哑巴亏。
当时的徐悲鸿,仅仅给了刘海粟半个学期的时间,去“证明”自己的称职。
不过,从“根”上就存在偏差的两个人,又怎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对对方有客观的认知。
至少,徐悲鸿没有。
在他心里,即便是后来刘海粟成果颇丰,受到众人的认可,他的眼中,刘海粟的学校还是“野鸡学校”。

徐悲鸿
形容刘海粟,徐悲鸿的话是“今流氓西渡,惟学吹牛。”刘海粟后来对徐悲鸿也没什么好话,说他自诩“艺术绅士”。
那一年是1932年,在此之前,刘海粟一直把徐悲鸿认作“令自己骄傲的学生”,其中暗含之意,便是上海美专自家出的人才。
不过,那几年的徐悲鸿可不是那么想。面对刘海粟积极地“追着认亲”,徐悲鸿不胜其扰。
1915年,离开上海美术学院的徐悲鸿,经历了父亲的离世,日子也过得愈加拮据和艰辛。
彼时,上海美术学院改名为“上海图画美术院”,19岁的刘海粟已经升任为校长。

徐悲鸿早期小作
“寿康”的名讳改的应情应景,“悲鸿”二字与他甚为合适。
回到上海的徐悲鸿找工作困难,幸得中华图书馆一份挂图的工作。后偶识蔡元培,在他的经济帮衬下,徐悲鸿有了赴法留学的机会。
后来刘海粟也去了国外留学,不过二人却因为经济条件的差异,日子过得也是天差地别。
徐悲鸿甚至因为贫穷,曾站在桥边想要一跃而下,一死了之。
徐悲鸿至此的人生,是浓墨重彩的,画在白纸上的每一笔,却都是苦涩和悲凉。
这又让他如何理解刘海粟的人生,如何理解刘海粟后来倡导的“融合中西、致美创新”。
在徐悲鸿的眼里,就连中国美术都是“倒退”的,需要西方写实主义的拯救,有且只有写实主义。

《前进》徐悲鸿
刘海粟当时的人生,却从未有过徐悲鸿一般的沉重,他是高调张扬的,甚至是爱吹牛的。
19岁当校长会受众人非议,他又何尝不知?但他偏要众人瞩目。
留学几年后,刘海粟回来便编辑出版《世界美术集》,将自己与梵高等大家放在一起介绍,思忖着要跻身世界大师的行列。
他口中的事情,往往子虚乌有,他还喜欢借助他人来抬高身价,从同行甚至是政客身上“揩油”。
若不是刘海粟在1936年,想借当时已有所成就的徐悲鸿的“东风”,又何尝会将对方惹急,从而开始了半个世纪的唇枪舌战。

刘海粟作品
那个时候,“写实主义”的艺术理念已渐趋成熟的徐悲鸿,更是看不上刘海粟搞得那一套虚空的东西。
不过,让忍耐已久的徐悲鸿暴跳如雷的,则是1932年《新时代》上的一段报道。
“啪”的一声,徐悲鸿手中的毛笔垂直掉在了地上,颜料溅到了他的衣服上。徐悲鸿顾不得平日里宝贝的毛笔,衣服也来不及擦,目光如炬地盯着早上刚送来的报纸。
怕什么来什么,报道中徐悲鸿果真成了刘海粟的学生。徐悲鸿这时总算是坐不住了。
一纸文章,痛批了刘海粟办的学校是“野鸡学校”。“今流氓西渡,惟学吹牛。”也由此而来,从此二人便正式结下了梁子。

徐悲鸿
曾经被刘海粟“追着”套关系的徐悲鸿,这一次反其道而行之,口诛笔伐起了“老师”刘海粟,而且这一“追”,就是整个后半辈子。
甚至一直“追”到了自己临死前的几天。
要说徐悲鸿为什么如此得理不饶人,这其中的缘由远不如表面上那么简单。和徐悲鸿据理力争的,不止刘海粟一个人。
徐悲鸿对和自己主张相左的文艺人士,批判之力度,皆是不善。之所以在后来对刘海粟穷追猛打,也算是“看得起他”。
若是刘海粟一直只懂吹牛,怕是徐悲鸿连理他都嫌麻烦。

刘海粟
作为“写实主义”的忠实拥趸,徐悲鸿对于“现实主义”的批判几乎贯穿了他艺术生命的始终。
对其代表人物徐志摩,徐悲鸿的“刻薄”嘴脸也没少过。
比如在“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期间,围绕是否引进西方现代主义画家作品的话题,二人曾“针尖对麦芒”的争论过一番。
辩论过后,徐悲鸿知其爱猫,便略带调侃地挥毫作了《猫》赠予他。
或是没有其他恩怨,或是也有才子之间的惺惺相惜,即便是站在不同立场上,徐悲鸿与其的对战,也不免有一丝文雅在其中。
对于刘海粟,徐悲鸿有嫌弃也有旧时恩仇,虽然对峙的方式粗鲁了不少,但也算是愿意与之相提并论了。

刘海粟
恐怕这种“愿意”里,还是夹杂着一丝怨怒的。这种看得起,让徐悲鸿从内心里确定,却又拒绝承认。
刘海粟除了在艺术成就上蒸蒸日上,对于家国的大爱并不逊色于徐悲鸿。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国家政局动荡,日本对中国发动侵华战争时期。刘海粟这一次的高调,却让众人拍手叫好。
徐悲鸿奔赴香港、新加坡,开启了抗日义卖。1940年,著有国画“愚公移山”,讴歌中华民族抗日的顽强意志。
刘海粟也在1939年组织全体师生救济难童,售书画建设三楼高的难童教养院。
同年4月,联同名医学家、收藏家丁惠康,举办中国历代书画展览会,义卖筹集救助款……
可就是这些高调的救亡义举,吸引了日伪的关注和威胁。也为他日后被指为“汉奸”埋下了祸根。

刘海粟作品
“吾国有伟大悠久之文化,暂时受外侮侵凌,吾人必须戮力同心,共度难关!”
如此铮铮铁骨之言,在真正面对日军时,刘海粟的态度便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刘海粟竟是被日军带回了上海,外界议论纷纷
1943年刘海粟又被日军经过一年的拉拢引诱,刘海粟利用高超的社交技巧,推诿搪塞全身而退。
可在他1944年娶第三任妻子的时候,日本人作为“不速之客”,参与到了其中,此后,刘海粟“汉奸”的名声便传播开来。

徐悲鸿手迹
这一点被他“追”着他的徐悲鸿记在心里。已经成为了艺术界意见领袖的徐悲鸿,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明确指出刘海粟是汉奸。
苦于没有证据,经刘海粟否认后,徐悲鸿只能作罢。不过此后,徐悲鸿也没少给刘海粟在工作上“使绊子”。
第一届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刘海粟被排除在外。第一届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的主席、副主席也没有刘海粟的份。
徐悲鸿当真就觉得刘海粟是汉奸吗?也不见得。早在几年前,刘海粟的“汉奸”嫌疑已经差不多被洗刷干净,只是徐悲鸿还是不认。
这种“不认”一直被徐悲鸿带到了迟暮阶段。

刘海粟作品
1953年6月,刘海粟当上了华东美专的校长。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名单中,刘海粟与徐悲鸿并列第一。
这让本就身体抱恙的徐悲鸿怒火中烧。
这个尚不能确定是否为文化汉奸的人,如何能位居要职,与清清白白的自己相提并论,自己这一生不是白活了。
徐悲鸿分别在6月1日与18日给周扬写了两封信,一封抗议其出任华东美专校长,一封表达对周扬勒令刘海粟检讨的做法表示不满。
“今日先生谈拟开座谈会,令刘海粟检讨,我回来思量,以为不必要。”
徐悲鸿认为刘海粟本人过于狡猾,检讨之事可能会被其作为一个自吹自擂的大会敷衍了事。
同时补充了刘海粟作为汉奸的材料。

刘海粟作品
“关于他充当文化汉奸一节,新华日报的报道便是铁证。”上面刘海粟的大名跃然纸上,在文化汉奸榜上排名第六。
可这资料却显得些许单薄。
当时新华日报的报道刊印出的不过是读者的投稿,算不得可定罪的证据。这样的错误,也早在同年1945年被中宣部长张道藩澄清。
“《新华日报》造谣!刘大师是爱国的画家!”
后在1947年的《京沪周刊》当中,对刘海粟在抗战中的表现表达了高度肯定。
即便是刘海粟在当时有有失国人气节之处,也自当是明哲保身。这对懂得审时度势的刘海粟来说,再正常不过了。
不过,徐悲鸿还是拧巴,刘海粟这个被他否定了一辈子的艺术大师,在他眼里始终是个强大却又无法认同的存在。
那一年,1953年,牙尖嘴利的徐悲鸿身体终究没能跟上精力,最终病逝了,享年59岁。

徐悲鸿与齐白石
刘海粟却是获得了高龄长寿,经历了被指汉奸,遭受了文化大革命的迫害,留下了《上海苏州河》《斗鸡图》等作品。
于1994年8月7日病逝于上海,享年98岁。终究,徐悲鸿还没能真正将刘海粟“追击”成功。
一人早逝,一人高龄,结束了他们之间的故事。
徐悲鸿于刘海粟,除了厌恶其为人,除了久远的旧怨,二人的冲突点,有让徐悲鸿到死也要将其推出主流艺术大门的理由。
诚然,徐悲鸿的一生所具备的悲情化色彩太浓厚了,他在艺术道路上同样“任重而道远”。
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刘海粟不是汉奸,刘海粟在他的眼里就是有污点的,这样有污点的人,又如何能放其走向仕途?

晚年刘海粟
徐悲鸿在留学国外时,除去写实主义,也了解了很多其他流派的艺术,可在他的眼中,只有保持严谨的写实主义才能救中国。
他们都是走过战争时代的人,看过国家的没落,看过列强的铁蹄。
“十年以来,西洋艺术于中国最大的刺激可说是其宣传艺术引起之作用,最重要者尤莫过苏联艺术。”
“此以纯艺术眼光言之,仅是国家主义中之一些功利主义而已,但其作用能唤起国人对整个西洋美术之注意亦可喜之事也。”
在徐悲鸿的眼中,艺术流派、艺术教育早已与政治革命相挂钩,徐悲鸿思考的是: 这个时候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西方主义?
写实主义与之呼应的便是民主运动,它在艺术上的地位,相当于社会科学中的实业、军事工业“。

《愚公移山》徐悲鸿
刘海粟此等教学方法不严谨,甚至将“裸体写生”开进课堂之人,又怎会是彼时的中国需要的呢?
即便是徐悲鸿活着的最后一年,他也未曾拥有“一眼万年”的能力,能够知道此后日渐强大的祖国,他只有一颗执拗的赤子心。
或许,他看不到的,刘海粟看得到。富家子弟生长出的少爷,看待未来与艺术,少了点忧患意识,多了些客观看待世界的能力。
在刘海粟眼中的艺术,更像是艺术本身。
徐悲鸿眼中的“不成体统”在刘海粟眼中,是自由创作的沃土,是从最小个体开启的艺术革新。

刘海粟
徐悲鸿手捧着“写实主义”来救中国,复兴中国艺术。他的课堂严谨准确,培养出了吴作人、蒋兆和多位名家。
刘海粟为国人打开世界之窗,不仅有写实主义,还有印象派、野兽派,均是改良发展中国画的沃土。
其二人的矛盾,用一部国外名著的名字“傲慢与偏见”来形容甚为合理,他们坚持了自己的主张,却放弃了深入了解他人的机会。
或许是这二人真正的过错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6 19:49 , Processed in 0.00907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