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很多大诗人会避免这种诗病,何谓诗中的龃龉病?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23 19:47: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很多大诗人会避免这种诗病,何谓诗中的龃龉病?              2022-01-07 00:37                    
前言  

以前提到过几种诗病,发现最不为人注意的是龃龉(juyu)病。

因为这是声律上的小毛病,现代人作诗有时会疏忽。另外,声律有四声之别,不喜欢作格律诗的朋友,更不会注意到这一点。而且很多字的今古韵不同,我们很难注意到这一点。

最近看古人诗词作品,发现很多人对于这种诗病非常注意。因此特别选录了一些古诗词,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什么是龃龉病

《文镜秘府论》中引用唐朝人崔融《唐朝新定诗格》、元兢的《诗脑髓》提到:

  龃龉病者,一句之内,除第一字及第五字,其中三字,有二字相连,同上去入是。

这种诗病也叫做“不调”之病。即连续使用同声的字。这里的同声是指:上上(例如宝马)、去去(带队)、入入(月落)的搭配,不要和双声叠韵的双声词(如流连,同声母)混淆。

《文镜秘府论》中并且解释道:

  不调者,谓五字内除第一字、第五字,于三字用上、去、入声相次 者。平声非病限。此是巨病,古今才子多不晓。如:〔晨风惊叠树,晓月落危峰。〕 〔月〕次〔落〕,同入声。如〔雾生极野碧,日下远山红。〕〔下〕次〔远〕,同上 声。如:〔定惑关门吏,终悲塞上翁。〕〔寒〕次〔上〕,同去声。

四声分平仄,仄声分上、去、入三声,龃龉病只出现在仄声字的使用上。

如果连续使用同声字就是龃龉病。例如:晓月落危峰,月是入声,落也是入声字,即龃龉病。

又如:日下远山红,下是上声字(上下,今天一般读作去声,古韵都是上声),远也是上声字,因此也是龃龉病。

二、杜审言两首诗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看到了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这首诗: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看到这首诗时,注意到云霞出【海曙】,海曙,两个上声字是不是犯了龃龉之病,看来杜甫的爷爷也不太讲究呀。

结果一查,曙这个字是在《唐韻》《集韻》中都是:常恕切,是去声。在《平声韵》中也属于去声六御韵部。原来海曙,是上去的搭配。

虽然这两个字并不在中间的位置,但是也注意到避免同声。

至于思欲,这个比较熟悉,是去入的搭配,当然不是龃龉。

闲来无事,又看了看杜审言的其他作品,例如《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 》:

  【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
  云标金阙迥,树杪玉堂悬。
  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
  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

中峰绕瑞烟,绕瑞,似乎也是龃龉病,但是绕 这个字有上去两个读音,缠绕的绕也是上声。可见,杜审言非常注意声律上的问题。

北斗,不在中间,也顺便提一下,北是很常见的入声字。所以是入上的搭配。

三、固定词语是龃龉病吗?

继续看一下杜审言的五律,《奉和七夕侍宴两仪殿应制》

  一年衔别怨,七夕始言归。
  敛泪开星靥,微【步动】云衣。
  天回兔欲落,河旷鹊停飞。
  那堪尽此夜,复往弄残机。

微步动云衣。步动,查了一下,果然,动【唐韻】【正韻】徒摠切、【集韻】【韻會】杜孔切,也是上声字。步动,是去上的搭配。

但是第二句就出现问题了:七夕始言归。

七夕,也是很常见的入声字, 如此看来七夕一词,是两个入声相连,不过不在中间。但是李商隐的这首诗中,七夕就在中间了。《咏云》:

  捧月三更断,藏星【七夕】明。
  才闻飘迥路,旋见隔重城。
  潭暮随龙起,河秋压雁声。
  只应惟宋玉,知是楚神名。

七夕是固定搭配,这两个是入声组成的词,无法避免。我的理解是都不能算作诗病。如果算,也无法避免,而且无需避免。

同样的固定搭配,如这些连绵词:芍药、苜蓿,双入声;薜荔,双去声;菡萏,双上声(想不到吧?)。这些都是无法拆开使用的词语,出现同声,是不能算龃龉病的。

另,李商隐诗中的压雁,是入去。宋玉,是去入。

四、仄声分上去,平声辨阴阳

我们现在填词,会发现词谱中仅有平仄之分。其实古人还是很讲究的,平声也要分阴阳,仄声更要注意三声的搭配,其实也是在避免龃龉之病。

龙榆生先生《词学十讲》中,引用明人王骥德《方诸馆曲律》一段话:

  四声者,平、上、去、入也。平谓之平,上、去、入总谓之仄。曲有宜于平者,而平有阴、阳;有宜于仄者,而仄有上、去、入。乖其法,则曰拗嗓。 《曲律》卷二《论平仄》

1、平声辨阴阳

阴平阳平,类似今天的一声与二声,如天、田。朱庸斋先生在《分春馆词话》中举例说的:

  五字句大抵如五言诗,纵有拗句,更换平仄即可。至五平句如《寿楼春》之起句,“裁春衫寻芳”(史达祖),当以阴阳相间调剂之。《分春馆词话》

附录史达祖《寿楼春》如下:

  【裁春衫寻芳】。记金刀素手,同在晴窗。几度因风残絮,照花斜阳。谁念我,今无裳?自少年、消磨疏狂。但听雨挑灯,攲床病酒,多梦睡时妆。
  飞花去,良宵长。有丝阑旧曲,金谱新腔。最恨湘云人散,楚兰魂伤。身是客、愁为乡。算玉箫、【犹逢韦郎】。近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苹藻香。

朱庸斋先生说道:

  如史达祖《寿楼春》“裁春衫寻芳”,“裁”、“寻”二字阳平,“春”、“衫”、“芳”三字阴平,读来犹有高低抑扬之致,至“犹逢韦郎”四字俱用阳平,音节显见低沉。《分春馆词话》

2、仄声分上去

龙榆生在《词学十讲·论四声阴阳》中引用了几首元曲,关于平声和仄声中上、去的搭配上,分析后认为:

  阴平配上声为佳,如:孤影、知否。
  阳平搭配去声为佳,如愁听(听,去声)。

虽然举例是曲,但是词和曲是相通的。

3、结尾处的“去上”

关于仄声中,上去入的用法,龙榆生先生引用万树《词律·发凡》中说:

  平止一途,仄兼上、去、入三种,不可遇仄而以三声概填。盖一调之中,可概者十之六七,不可概者十之三四。
  若上去互易,则调不振起,便成落腔。尾句尤为吃紧。如《永遇乐》之“尚能饭否”、《瑞鹤仙》之“又成瘦损”,“尚”、“又”必仄,“能”、“成”必平,“饭”、“瘦”必去,“否”、“损”必上,如此然后发调。末二字若用平上,或平去,或去去、上上、上去,皆为不合。《词律·发凡》

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中最后一句:

  尚能饭否。四个字的声调:去、阳平、去、上。

史达祖《瑞鹤仙》中,最后一句:

  又成瘦损。四个字的声调:去、阳平、去、上。

万树认为,这四个字的平仄必须如此安排才妥当。特别是后面二字,最好是【去上】,尽量不要用: 平去、 平上、去去、上上、上去。

结束语

诗最早是唱的歌词,词最早也是唱的歌词,元曲当然也是唱词。只是诗和词,后来曲谱失传,都变成了只能吟诵的文学形式。

唐朝人所说的龃龉之病,用明人王骥德《方诸馆曲律》话说:”乖其法,则曰拗嗓”。歌唱也好,吟诵也好,发声更加流畅。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8 15:07 , Processed in 0.00790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