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收粪农民到《父亲》,这幅当代画坛代表作,看过的人都被震撼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3-15 04:51: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从收粪农民到《父亲》,这幅当代画坛代表作,看过的人都被震撼了                                                         2022-03-11 23:23                    
        相信很多人都曾在初中的美术课本上看到过这样一幅画,画里是一位被晒得满脸黝黑的普通农民,他眯着眼睛,对着镜头,干裂的嘴唇微张,手上捧着一碗浑浊的水,似乎是正要喝水的时候被出现在眼前的人吸引住了。
这是在特定年代里很出名的画,叫做《父亲》,是当代画家罗中立于1980年创作的一幅两米多的巨幅油画。

1981年,《父亲》获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被认作是当代美术史上的里程碑,作者罗中立也因此一炮而红,甚至被誉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
《父亲》这幅画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不仅给作者带来了辉煌的声誉,更是成为那个年代中国农村的缩影,成为当代人像油画的代表。
相比起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画作,《父亲》赏析起来是比较容易的。在艺术手法上,它秉持了油画的写实性,笔法极端的细腻,经得起细节的放大。无论是人物脸上的汗水,皮肤上的皱纹,还是眼睛、牙齿、指甲缝里的脏污,都刻画得十分精细。

在表现的主题上,我们可以显而易见地知晓这是位普通的中国农民,本无甚传奇之处,但罗中立却用细密的手法将他塑造成一位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
这位农民在艺术上算不上是美的,但他身上却有着那种在艰苦劳作中磨练出来的平凡而伟大的精神。他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最常见的普通农民,也是饱经沧桑,充满坚韧的奋斗力的中国人,他有着激起广大观众共鸣的精神力。

这幅画在当年对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是我们这代人很难想象的。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但却忽略更为广大的农民群体,他们是国家的脊梁。
对于身为农业大国的中国来说,在80年代的时候,人口的大头就是农民。长期以来,农民处于社会最底层,受到的压迫也最深,但与此同时,这些“人民创造了历史”,他们是时代的创造者,是虽然平凡却也能激发出伟大奋斗力的群体。

罗中立生于1948年,在创作这幅作品时,还只是美术学院的一位学生。但对于这次创作,他却有着清晰的认识。
1975年除夕,罗中立在家旁边的厕所旁看见了一位叼着旱烟、神情麻木呆滞的守粪农民。那个时候,农民进城主要是淘粪作肥料,为了这个肥料,生产队、公社之间经常发生争斗,还有许多农民会守、住在厕所,以防其他生产队偷抢。

《收粪农民》
那些农民的境遇、神态让罗中立的心里受到了很大的震动,这些农民和他们的生活触动了罗中立,从而促使他提起笔,画下了这些守粪的农民。
最开始的时候,《父亲》还不叫《父亲》,第一稿叫《收粪农民》,罗中立想通过这些农民的形象来反映当时中国的现状。

《粒粒皆辛苦》

生产队队长
第二稿修改为《粒粒皆辛苦》,取意肥料通过灌溉变成了粮食,表现农民很珍惜地将收获成果小心收拢的一瞬间;第三稿是一个生产队队长;再后来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父亲的形象,以陕西农民邓开选为原型,最终画出了一个活生生的‘父亲’。
而作品的本名也是从《我的父亲》改为《父亲》的,这在立意上更进一层,这个‘父亲’不是一个人的父亲,他已成为了千万中国人的父亲。

《父亲》构图稿
罗中立用最真实的笔触,为人们展现了一个最真实的中国农民形象。作为艺术家,他做到了将观察到的农村﹑农民的真实面貌,与自己的艺术创造力融合在一起,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职责。
《父亲》这幅画还有个小细节,仔细观察能看到画中农民的左耳上夹着一支圆珠笔。关于这支笔,有许多人有意见,认为这是此幅画的败笔,是评委为了体现“农民也有文化”,阻止赤裸裸的展现贫困才加的,这不和谐的圆珠笔,堪称画蛇添足。

而据罗中立本人介绍,当时“文革”结束不久,这件真实的、沧桑的作品稍显得另类和刺眼,所以在送去展出的时候也是经过了层层审查。
最开始《父亲》是没有那支圆珠笔的,是在最后一次审查中,美协中的一位资深前辈建议加的,取意当下的农民是有知识的。
罗中立同意加上那支笔,则是觉得它客观定格了特殊历史时期中艺术和政治交织的中国美术现状,可以成为那个特殊时代的一个载体表现。

当然,不管这支圆珠笔有什么样的故事,总之到现在,它也是一个时代的特征表现,而这幅《父亲》,则成为了那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它提醒我们关注农民,感受农民的勤劳和伟大,体悟中国那段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历史。时至今日,《父亲》的老农形象也已走进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1 10:23 , Processed in 0.01093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