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越反对越叛逆,孩子是怎么了?家长该帮助孩子远离“白熊效应”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3-17 18:51: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越反对越叛逆,孩子是怎么了?家长该帮助孩子远离“白熊效应”                                                         2022-03-17 18:11                    
           都说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代沟,不仅是因为年龄上的差距,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父母有时对孩子出现的成长心理特点不是特别了解,所以出现了不知道如何去应对的状况。
而在父母眼里,做得最多的就是反对孩子做这做那,因为孩子还小,对很多危险都没有规避的意识,所以出于保护孩子,家长就会禁止孩子的一些行为。

小强刚上小学一年级,但是妈妈却发现以前一向很听话的儿子最近变得不乖起来,不管自己说什么,他都要跟自己对着干。
虽然说小学一年级的学习任务并不重,但是妈妈也希望儿子能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所以会要求儿子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然后再出去玩。
刚开始的时候,小强还听妈妈的话,可是后来就开始拖延写作业,不是要喝水,就是说肚子不舒服,明明半个小时能完成的作业非要拖到一两个小时。
妈妈还发现儿子最近喜欢上了玩游戏机,尽管家里有,但是以前小强很听话,妈妈说让关就关,可是现在,小强似乎非要跟妈妈对着干,妈妈说十分钟关,小强偏要再加五分钟。

平时出去逛街也是,妈妈让小强慢点走,小强偏要跑来跑去,甚至有时明明自己已经很累了,但还是跟妈妈较着劲。
这让妈妈很是苦恼,她不明白为什么本来很听话的儿子现在变得这么叛逆,难道是提前进入了叛逆期了吗?
其实,小强的这种情况代表了很多孩子,他们并不是单纯的“不听话”,而是白熊效应在作祟,因为在这些孩子的脑海里,已经存在了一头“白熊”。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做过一个很有名的心理实验,丹尼尔召集了一群青少年,然后在实验开始前告诉他们可以想任何事,唯独不要想着白熊,如果在实验的过程中谁的脑海里出现了白熊的形象,就需要退出实验。

最终,孩子们总是控制不住地去想白熊,于是便都退出了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丹尼尔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人们试图摆脱或抑制某种想法的时候,却更容易集中精力在这个想法上边。
所以这个实验也被叫做“反弹效应”,孩子们的种种叛逆行为就能够得到很好的解释,当家长告诉孩子不许做某件事的时候,其实是强化了这件事在孩子脑海中的印象,反而让孩子控制不住地想要去做。
有些家长习惯了跟孩子唠叨,比如会说“不要上课时乱讲话”,“不要玩游戏”,“快点写作业”等等,这些本来是为了孩子变得更好的提醒,却反而会让孩子越来越反感。

1.避免向孩子输出负面信息
都说说话是一门语言艺术,同样一件事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往往会有不同的效果,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也是如此。
比如家长想要孩子早点起床,经常会说“快点起来,要不又要迟到了”,这样一来,家长给孩子灌输的就是负面信息。
所以家长不妨试试换一种方式,用积极正向的语言说,“我觉得你可以早点起床,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吃早餐,也能早点到学校跟朋友聊会天”。
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孩子脑海中出现“白熊”,所以也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避免过多的抱怨
有些家长天生比较悲观,总是喜欢抱怨,但是这种情绪如果面对孩子时也如此,就会让孩子受到负面影响,也成为跟家长同样的人,最终家长会发现越是不希望孩子怎样做,孩子越是怎样做。
家长可以试试跟孩子约法三章,建立合适的家庭规则,让孩子主动去遵守约定,而不是抱怨孩子又不听话了。
比如打游戏这件事,家长可以跟孩子约定好玩的时间,到了时间孩子要遵守承诺,这也会帮助孩子养成一个自律的好习惯。
当然,家长在孩子面前也要注意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我们每一个人几乎都听过父母的唠叨,虽然知道那是父母的一片苦心,但是多多少少都会心生厌烦,最终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我们做了家长更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避免过度的唠叨,要用正确的沟通方式去让孩子提升自我辨别能力。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8 23:28 , Processed in 0.00803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