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知识(一)
邮票概述
邮票是一种有价证券。是由国家或地区邮政主管部门发行、供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它兼有文化属性与商品属性。在集邮领域,邮票是供集邮者收藏、鉴赏、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知识的载体,又是艺术的化身,同时可以作为一种宣传工具。保加利亚著名革命家季米特洛夫称邮票为"国家的名片",这一赞誉被邮界广泛引用。
邮票通常具有3个要素:邮政所属国家或邮票发行机构的标志;面值或相当于邮资效用的标志;相应的图案。而志号、齿孔、水印、背胶、纸质、票型等虽然不被视为主要要素,但随着邮政事业及集邮活动的发展,由于许多国家都在这些方面采取相同或者类似的规定与做法,使其更多地进入"邮票"的一般内涵之中。是现代邮票及集邮活动不可忽视的研究内容。
邮票名称
邮票名称指印在邮票票面上表示该邮票名称的文字。它表明了该枚邮票的发行目的,如我国纪1邮票的票名是"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邮票名称通常由邮政主管部门确定。
[attach]33118[/attach]
但应当注意:
1、有的邮票名称并未印在邮票票面上,如1992年我国发行的" 青田石雕" 等。
2、有的早期邮票,邮票发行部门在发行时并未给邮票确定票名。这种情况下,邮票目录出版者一般是根据邮票图文为邮票定个名称,以方便集邮者的收集和研究。
邮票志号的产生
自邮票诞生至新中国成立前,在世界邮票史上还没出现过志号。邮迷收集邮票的过程中难以清楚地了解邮票的套数和枚数等信息,很不方便。志号的产生则给集邮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简便实用的邮票"检索表"。
[attach]33117[/attach]
邮票志号是原邮电部邮票发行局的邓连普先生提出的。这里面还有一个掌故:
早在30年代,邓连普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喜欢集邮。有一次,他从邮商那里买了2枚《孙总理(即孙中山)国葬纪念》邮票。他认为这是一套完整的邮票,但又有些不放心,就拿到邮局去询问。邮局营业员拿出3枚不同的《国葬》邮票给他看。邓连普就去找邮商质问,谁知邮商说:"你说这一套有3枚也不对,我这里又来了2枚,4枚才是一套呢!再买2枚吧。"原来他们谁也不清楚到底一套有几枚。邓连普只好再买了2枚。幸亏《国葬》邮票一套恰是4枚,不然一套没有集全自己也不清楚。从那以后,他收集邮票越多,就感觉越混乱。有时买到一袋几百枚外国邮票,更不知道哪几张是一套,或者看出来是一套的话,也不知是不是全套。后来他从自己保存的照片和底片上受到启发,为了查找方便,他的照片和底片都编了号。那么如果邮票编了号,查起来就显然会方便许多。
[attach]33116[/attach]
1949年,他和美术家张仃、钟灵一起筹备设计新中国第一套纪念邮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时,就根据以前给邮票编号的想法,在画着天安门、华表、宫灯的邮票图案下面白边的左边写上"纪1.4-1",在右边写上了"(1)"。这个做法被采纳以后,就成为新中国邮票设计中的一个特点。以后在设计特种邮票时也都加上了志号。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