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商隐这首《听鼓》通篇用典,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但是句句有深意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4-15 03:50: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李商隐这首《听鼓》通篇用典,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但是句句有深意                                                         2022-04-14 19:04                    
                                        李商隐的诗想象丰富,并且大量引用典故,以至于他的作品比较难以理解,特别是后期由于常年滞留在外地,过着极为悲苦的生活,常常是借景抒情,又或者是抚今追昔,从而抒发了诗人愤世嫉俗,蔑视权贵的感情。李商隐在整个唐朝诗坛有着极高的地位,并且是一位非常有才华,还有着远大的抱负,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和大部分的诗人一样始终是郁郁不得志。

公元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时年三十五岁的李商隐被滞留在武昌、云梦一带,在这里他写下了《听鼓》一诗,如果仅从字面上来看的话,这首诗好像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但是结合诗人的经历,还有作品中所描写的内容,却是体现出了诗人一种孤独的心境,还有对于人生的无奈,整首诗通篇用典,每一句都是另有深意,读来让人拍案叫绝,成为李商隐后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城头叠鼓声,城下暮江清。
欲问渔阳掺,时无祢正平。

这是一首很典型的怀古诗,李商隐用一种极为悲情的口吻,写下了东汉东汉末年祢衡击鼓骂曹操,然后被杀一事,而诗人当时所处的地方,正是祢衡被杀之地,所以诗人展现丰富的想象,同时也是触景生情,想到了当年击《渔阳掺挝》的人祢衡。李商隐这样写,无非是在诉说内心的悲苦,还有对于现实的无奈,对于他来说,人生很悲苦,那不是他希望的生活,可是却又是无可奈何。

祢衡是东汉末年的名士,著名的文学家,还写当时的孔融是好友,由于不满曹操的主张,在一次重大的场合中对他出言不逊,这件事情使得曹操气愤不已,于是被送到江夏太守黄祖处,后来被处死,当时他只有二十六岁,不过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却写他只有二十四岁,所以年龄上出现了偏差,可能是罗贯中记错了。

李商隐这首诗写得非常巧妙,通过眼前的景色,以此回想了那段历史,并且为祢衡打抱不平,当然他这样写,也是为了抒发内心的苦闷,不仅写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还写了自己当下的处境,所以在开篇就营造出了一种凄美的意境,“城头叠鼓声,城下暮江清。”,傍晚时分,我一个人来到城头,上面传来了阵阵鼓声,城下面是缓缓流淌的江水,好像是在低声诉说着什么。这两句好像写得很平淡,可是结合下面的两句,才能够感受到诗作中所传递出来的无奈。

最后两句把重点放在祢衡事件,还有诗人对于那段历史的看法,作为一位学识渊博的才子,李商隐不仅熟读儒家经典,同时对于历史也是非常的熟悉,而他也是有感而发,听到了城楼上的鼓声,让诗人感慨万千,也想要学那一曲《渔阳掺挝》,只是这人世界再也没有了祢正平。这里的《渔阳掺挝》是鼓曲调名,而祢正平正是东汉时期的祢衡。

李商隐是一位非常的孤独的诗人,由于得罪了权贵,以至于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外地漂泊,过着极为悲苦的生活。可能正是那种漂泊不定的生活,让他对于人生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所以他的诗大多抒发内心的苦闷,而在这首《听鼓》一诗中,正是借用那段历史,诉说着人生的悲苦,还有对于未来的担忧。整首诗环环相扣,读这样的作品,除了要理解字面上的意思之外,还有就是要了解历史,以及诗人的生平,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读懂这首诗。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6 00:11 , Processed in 0.00702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