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苏字由心出,洒脱苏轼笔墨丰润有静谧,沉稳苏辙字迹平淡有法度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5-5 04:43:2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二苏字由心出,洒脱苏轼笔墨丰润有静谧,沉稳苏辙字迹平淡有法度                                                         2022-04-28 22:39                                       

                                       

导语:苏轼书法列为宋四家之首,学养深厚而又极富才华,一生历尽坎坷,但豪放乐观,他的书法也体现出这种精神。苏辙沉稳,因此在字的开合与险绝上便显得稍有平淡,却较苏轼更注重法度

前段时间,网文苏辙是苏轼的“大冤种弟弟”在网络上盛传。

“大冤种”原是东北方言,却因为苏轼苏辙两兄弟而成为了热梗。

之后随着这个热梗的发酵,不少人将苏辙推上了热搜,称他是苏轼的“大冤种弟弟”,甚至还罗列出了种种证据,比如以哥哥为偶像、为哥哥养家还房贷、为捞哥哥才努力当宰相……当然,这都是娱乐而已,真相也并非如此。

烟火绚烂的苏轼和烛光祥和的苏辙

苏轼旷达洒脱,苏辙沉稳内敛。少年时起伴读诗书,青年时双双名动天下,文学上他们相互唱和,宦途中他们携手共进。他们是兄弟,更是知己。 对苏轼而言,海只有子由。苏辙也总是说:兄长,你只管潇洒地向前走!

有这么个段子,说苏洵临死前,在病床上拉着哥俩的手说,“我最放不下的就是你哥俩,在我走后你们兄弟一定要和和气气,照顾好彼此。”苏辙说:“爹,我知道了”。苏轼说:“爹,弟弟说他知道了。”虽然是个段子,但也有真实之处。

真实的苏轼、苏辙二人的性格也如这个段子一样,性情悬殊。

苏轼热情奔放,苏辙沉静恬淡。少年游玩之际,但凡有山可登,有水可浮,苏轼都会撩起衣裳,率先而行,苏辙却要查看一番后,才不紧不慢地跟上。

苏轼如得到一幅书画佳作,立刻欢呼雀跃,而苏辙总是淡漠地看着,虽不甚在意,但依然会跟在哥哥身后读书习字,笔耕不辍。

此外,从苏洵为他们兄弟二人取的名字上也能看出一二。

这便是知子莫若父了,苏洵是深知两个儿子的脾气性格的,他见“大苏”性不忍事,每遇不平事,立刻“如蝇在口,吐之而快”,无意中得罪不少人,就取名为“轼”,“轼乎,吾惧汝之外饰也”,故再取字“子瞻”,希望他做事能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

对于沉静内敛的“小苏”,老苏取名为“辙”,“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再取字“子由”,希望他能适当“动辄由他”,自由洒脱,大可不必担心福祸。

可惜的是苏轼一生大起大落,尝尽世间悲苦离愁,做事并未“瞻前顾后”;而苏辙谨慎一世,未尝一日“由着性子”去。

但也从侧面看出,苏辙性情沉稳老练,而苏轼却口无遮拦,心无城府。虽然个性截然不同,苏轼苏辙兄弟俩的感情却丝毫未受影响。相反地,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几乎贯穿他们的一生。

书为心迹,一位洒脱奔放,一位工整有序

书为心迹,性情不同,书风自然不同。苏轼性情洒脱,他的书法自然也是线条丰润,处处透露着“淡”和“静”。苏辙沉稳,因此在字的开合与险绝上便显得稍有平淡,却较苏轼更注重法度

从苏轼与苏辙的传世作品来看,二人都受父亲苏洵的影响学习颜真卿和李北海,都是率意、 洒脱的“尚意”书风,透露着凛然之气和刚直的精神。

用笔方面两人较别人有所不同,别人强调中锋他们反而偃卧,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在行笔动作上两人有很大的相似,但在起笔动作上却有很大差异。

苏轼的字妙在藏锋,而苏辙的露锋直入较多。提按方面苏轼要丰富得多,可谓是“重若崩云,轻如蝉翼”。

苏轼的书法略肥,喜用浓墨,沉稳中不乏灵动,狂放中不失沉稳。结构肥扁,横式笔画明显往右上方倾斜,字势左低右高,体度庄安,气象雍容。字的大小错落,及章法疏密安排上丰富多样。

最能体现苏轼“尚意”精神的,是他的行书,而他的行书得到一个质的飞跃,却是在黄州。

被贬黄州后的苏轼,经济状况窘迫。在寒食节那天,苏轼望着窗外的雨,叹了口气:“算了,还是弄点吃的吧。”结果一去厨房,发现厨房比他的胃还空,只能煮点蔬菜。想用柴火煮蔬菜,结果连柴火都没有,只好在破灶里烧点湿芦苇。

就在这个时候,窗外传来了“啊,啊,啊”的鸟叫声,一只乌鸦飞过,这只乌鸦的嘴里竟叼着纸钱,苏轼这才想起今天是寒食节。在饥寒交迫与内心无比的孤独中,苏轼内心顿生悲凉,潸然泪下,于是动笔写下了后来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

而苏辙没有苏轼的洒脱、奔放,而且字的结构风格显得有些单一。章法字距较大,整体排列比较疏松,在字与字的穿插上,没有苏轼的自然,也没有苏轼的严密,然而在其作品中却透露出了一种坦然、空灵的气氛。

如《怀素自叙帖题跋》,下笔沉着,使转起伏,虽较苏轼,笔墨的功力略有逊色,但工整有序,行笔酣畅,气韵生动。又如《晚来帖》,全篇作品呈现的苏轼风格味道十足,字的倾斜趋势也较为相似,却比苏轼写得收敛工整。

结语:

在中国历史上,兄弟共享文名的,除了苏家两兄弟,还有非常著名的一对,那就是曹丕和曹植,可是,与他们的才华一样出名的还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反观苏轼、苏辙两兄弟,刚柔并济、珠联璧合,性格上的差异恰恰成为了他们的互补。

苏辙:“手足之爱,平生一人。”

苏轼:“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

这也正应了开篇的那个段子,二人真如苏洵临终时所言,他们一生都在相互扶持、分享快乐,共度时艰。

他们不单单是成就了流芳千古的文名,还成就了一段旷世手足情。

——END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2-5 10:55 , Processed in 0.00889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