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以美术经典折射中华历史,《美术里的中国》 打造艺术与技术的浪漫邂逅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5-12 05:07: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以美术经典折射中华历史,《美术里的中国》 打造艺术与技术的浪漫邂逅                                        

2022-04-18 20:26                                       
                大千世界,风情万种。画家们用画笔和调色盘,绘就了一幅幅美术作品,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它们或讴歌世间美好,或映射国家发展,均深刻反映了中国文化与审美。然而大多数时间里,这些画作都是静默地矗立在美术馆中,等待着人们赏析,不免可惜。如果这些美术作品能跳出空间的束缚,被更多人知晓、欣赏,那影响力不言而喻。
近期央视播出的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就让美术作品走出美术馆,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观众眼前。该纪录片聚焦一幅幅画作与画家的故事,以艺术与技术的“浪漫邂逅”阐释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展现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品格。《美术里的中国》对美术作品在视觉呈现上的创新性探索,也赢得了观众的认可,许多网友表示该纪录片“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以美艺记录中国,以丹心拥抱中国”,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杰作”。

技术赋能,“活化”经典美术作品
如果说美术作品是把三维世界的景观投射到二维平面上,那么《美术里的中国》就是重新把二维平面进行立体化。3D建模特效技术的应用,让相对扁平的美术作品瞬间变得生动立体起来。

在第一集中,齐白石的名画《虾》被分解成了不同的局部,游动的虾们恢复了现实世界里的生机活力,自如地穿梭在池塘中,配合着第一人称的解说词,让观众身临其境,仿佛走进了“水草青青的世界”。第二集中,对黄宾虹的水墨画《万松烟霭》也进行了立体化视觉呈现,奇秀风景与水光星光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这些3D建模特效技术对美术作品的再创作,让画家笔下的景物都“鲜活”起来。
除了3D特效技术,多元的摄影风格也成为该纪录片的一大视觉亮点。在拍摄阶段,《美术里的中国》获得了中国美术馆、炎黄艺术馆、傅抱石纪念馆、北京画院、潘天寿纪念馆等机构的大力支持,得以近距离拍摄,在4K摄影技术的支持下,作品的细腻质感与肌理得以充分呈现。比如齐白石笔下的虾须,肉眼没法看清楚,但4K摄影技术让观众们看到了惟妙惟肖的细节美,获得了一种纤毫毕现的观感。

该纪录片还充分运用延时摄影、超微距摄影、航拍摄影,甚至水下摄影等不同形式,利用风格多变的镜头语言,搭配较快的剪辑节奏,再现美术作品中的韵致,还原画家眼中的风景之美。
首期节目就通过微距摄影、航拍摄影等摄影手段,生动展现了齐白石在湖南湘潭 “鸡鸭喧闹、虫蝶飞舞,芦虾自在游弋” 的生活环境。这种重叠复合手法的大量运用,让观众与画作,以及画作背后的故事建立起了跨时空的情感联结。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里表示,“《美术里的中国》通过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观看方式,在深度、广度、温度等方面诠释了美术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不仅升华了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也拉近了优秀美术作品与广大受众之间的距离”。
如果说平面作品是画家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的静态美,《美术里的中国》则是用前沿技术建构起来的动态美,无论是对画作的“活化”再创作,还是对画作相关景观的实地摄影,都让美术作品变得栩栩如生,带给观众超越平面欣赏的视觉体验。在每集的12分钟里,该纪录片以艺术之美和技术之精,构成了一个动态化的“美术馆”。
丰富内涵,挖掘作品背后的故事与时代精神
《美术里的中国》立足画作本体的同时,也在多个维度丰富画作的内涵,带领观众一起走进作品所处的那段历史,强化叙述逻辑的层次性和梯度感。

首先,时空融合引出作品背后的故事。该纪录片没有单纯定位于展现一幅幅精品画作,而是以此为线索,延展呈现画家的绘画风格和人生信条。片中大量使用情景再现的呈现方式,将真实的历史资料与演员表演相结合,让观众从美术作品背后的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20世纪40年代,战争给中华文明带来了巨大创伤,但是画家黄宾虹没有放弃希望。在《万松烟霭》中,我们跟随泛黄的历史影像和场景的虚拟再现,回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仿佛看到了黄宾虹埋首纸墨丹青中,感受着他创造自我风格的笔墨革命,坚持用东方的笔墨寻求抚慰与重建的力量。
在中国美术馆研究员、著名美术史论家刘曦林看来,“《美术里的中国》在美术中回首百年风云激荡,回看千年文化传统,从而使我们汲取生生不息的力量”。该纪录片通过深入挖掘画作背后的文化意义和时代价值,满足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让艺术魅力与文化品格交相辉映,释放出深邃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的魅力。

其次,搭建大众审美的桥梁,引导观众从专业角度欣赏作品。普通观众对美术画作的欣赏,有着一定的理解门槛,因此《美术里的中国》通过穿插专家访谈与解读,打破了专业壁垒,带领观众看到了齐白石画中“水的阻力、虾的跃动”、看到黄宾虹山水画中运用“积墨法”的表现等等。这种设计让每一个热爱艺术、希望体悟艺术真谛的观众,都能在一幅幅经典画作中读懂背后的艺术手法与美术精神。

绘画作品不仅展现着审美,也映射着画家的精神世界,承载着厚重的情感与理想。一直以来,中国优秀的绘画作品营造出开阔包容的文化格局。《美术里的中国》挑选的每幅作品,都蕴藏着近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动人的生命故事。比如齐白石作品中的“人民性”,展现齐白石如何在已成名家的情况下,始终保留着最鲜活的乡土记忆和对祖国大地最深沉的爱,对精神内涵的延展也是《美术里的中国》的重要的落脚点之一。
深度破题,创新文化题材纪录片的表达形式
丹青承文脉,墨彩聚精神。《美术里的中国》在引导观众欣赏美术作品艺术价值的同时,也注重采用合适的形式,讲述画家创作美术作品的历程。比如通过情景再现的形式,把画家齐白石的一生进行“影像浓缩”——从湖南湘潭燕子坞到北京石驸马胡同,在动人的生命故事中,观众得以充分了解齐白石的绘画风格和人生追求。他画螃蟹讽刺侵略者横行霸道,画寒鸟鼓舞激励人民奋起抗争,这种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艺术表达贯穿齐白石创作生涯的始终,最终也赢得了人民的认可。

《美术里的中国》作为美术题材的纪录片,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在简短的篇幅里,为抽象复杂的文化内涵找到了高效又生动的表达形式。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一个变化是内容往短小精悍的方向发展。但对于一些文化内涵厚重的纪录片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往这类纪录片,往往匹配45分钟一集的时长,这些内涵可以娓娓道来。如何在十几分钟的时间容量里,把事实讲清楚,把文化底蕴显露出来,是文化类纪录片面临的一个难题。

《美术里的中国》的成功播出,建构了一个文化题材纪录片破题的高质量的范本——通过科技手段赋能美术作品,是一条可行的路径。《美术里的中国》以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践行着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在满足观众的视觉享受和感官体验之余,让艺术殿堂里的经典画作,以鲜活的形式走进大众,与普通人的生活发生互动。

美术经典作品是中华历史的浓缩,《美术里的中国》聚焦中国近现代经典美术作品,深入提炼作品中的文化标识、审美价值和时代意义,展示出中华民族的艺术之美和文化自信。可以预见的是,《美术里的中国》不仅以全新的视觉表达为中国美术创建“影像索引”,还将在丰富青少年美育教育形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上发挥更大的价值。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21:03 , Processed in 0.00816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